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2023-11-23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作者:吴华蓉

来源:《决策与信息》2017年第11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摘 要]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观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的和谐的发展观,协调发展不是平衡发展,其目的是实现从不平衡到平衡再从新的不平衡到新的平衡,协调的本质是为了发展。从系统论的观点和思路看,2015年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明显存在由中心城市逐渐递减的圈层地区结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较差。为了充分发挥湖北居中国腹地优势,同时发挥武汉特大城市区域优势,应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原则,提供政策支持;应规划好“两步走”战略,即编制协调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确立区域产业联动机制,做到农业现代化发展及布局一体化,工业现代化发展及布局一体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及布局一体化;坚持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合作模式,即“城市-区域、区域-区域”模式,真正发挥湖北省大中城市优势,提高地区发展水平。

[关键词] 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联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11-0101-17 1.基本理论及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1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區域间经济发展理论基础是区域均衡发展(balanced growth)理论与区域非均衡发展(unbalanced growth)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平衡发展与不平衡发展是始终贯穿区域发展理论演变过程的一个主题,它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平衡与不平衡增长密切相关,前者侧重于企业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转变,后者侧重于经济结构的转变。实际上两者是不可分离的,经济结构的产生与转换总是落实在具体的区域,区域结构的改善和发展也离不开通过经济结构变化这一途径。 1.1.1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平衡发展理论,其中又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即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推进理论的核心是外部经济效果,即通过对相互补充的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解决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储蓄率,进一步扩大投资,消除供给不足的瓶颈。平衡发展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存在两种恶性循环,即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低储蓄—资本供给不足—低生产率)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低生产率),而解决这两种恶性循环的关键,是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即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进行投资,既促进各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改善供给状况,又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资的格局,不断扩大需求。因此,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1.2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以赫希曼为代表提出来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平衡的。该理论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不平衡增长理论的核心是关联效应原理。关联效应就是各个产业部门中客观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联度,并可用该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来度量。因此,优先投资和发展的产业,必定是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也是该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最大的产业。凡有关联效应的产业——不管是前向联系产业(一般是制造品或最终产品生产部门)还是后向联系产业(一般是农产品、初级产品生产部门)——都能通过该产业的扩张和优先增长,逐步扩大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带动后向联系部门、前向联系部门和整个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经济增长。 1.2区域分工和合作理论

首先由劳尔·普雷维什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中心——外围理论,主要是阐明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间的中心—外围不平等体系及其发展模式与政策主张。到了60年代,弗里德曼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心—外围理论的概念引入区域经济学。弗里德曼(Friedman)的中心—外围理论,在考虑区域不平衡较长期的演变趋势基础上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经济效益较高,处于支配地位,而外围发展条件差,经济效益较低,处于被支配地位。因此,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生产要素从外围区向中心区的净转移。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二元结构十分明显,最初表现为一种单核结构,随着经济进入起飞阶段,单核结构逐渐为多核结构替代,当经济进入持续增长阶段,随着政府政策干预,中心和外围界限会逐渐消失,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一体化,各区域优势充分发挥,经济获得全面发展。另外还有以弗农等的产品生命周期为理论基础的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论。

早期的分工贸易理论主要有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以及赫克歇尔与奥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等。绝对利益理论认为,任何区域都有一定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若按绝对有利的条件进行分工生产,然后进行交换,会使各区域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区域生产率,增进区域利益。但绝对利益理论的一个明显缺陷,是没有说明无任何绝对优势可言的区域,如何参与分工并从中获利。

最早由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点轴开发理论。点轴开发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但在重视“点”(中心城镇或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增长极作用的同时,还强调“点”与“点”之间的“轴”即交通干线的作用,认为随着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河流航线的建立,连接地区的人流和物流迅速增加,生产和运输成本降低,形成了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使交通干线连接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点,沿线成为经济增长轴。在国家或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生产要素在“点”上集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该理论十分看重地区发展的区位条件,强调交通条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点轴开发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大于单纯的增长极开发,也更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开发基本上是按照点轴开发的战略模式逐步展开的。中国的点轴开发模式最初由中科院地理所陆大道提出并系统阐述,他主张中国应重点开发沿海轴线和长江沿岸轴线,以此形成“T”字形战略布局。 2.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特征分析 2.1地理概况与经济区域划分

在地理划分上,湖北长江经济带西起恩施州巴东县,东至黄冈市黄梅县,沿江地区包括武汉、黄石、宜昌、鄂州、黄冈、荆州、咸宁、恩施等8个市州的48个县市区。湖北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全长1061公里,长度在沿江各省市中排名第一,占长江干线总长的38%。国土面积54168.5平方公里,人口达2750.1万。

在经济区域划分上,湖北省地理位置按自西向东依次划分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汉城市圈。其中武汉城市圈的定位在于“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这个区域也是湖北经济的重心。以武汉为中心的“8+1 城市圈”包括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和天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九市,土地面积、常住人口和GDP总量,分别占湖北省的31.2%、53.3%和62.7%。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由襄阳、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8个市(州、林区)构成的圈域,土地面积、总人口和GDP总量,分别占湖北省的68.8%、46.7%和42.4%。 湖北省2015年地区GDP达到29550.19亿元,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九位,中西部省份首位,全省经济进入一个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的关键时期。2015年,湖北长江经济带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均好于其他两大经济圈,显示出较强的经济发展基础和发展活力。虽然长江经济带8个市州中部分县市区并未包括,但是研究过程中不再剔除,而是以8个市州整体指标来研究。本文主要就湖北长江经济带中市州区域差异做出研究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2.2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A.0.Hirschman)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著名的“木桶原理”,生动地揭示出在经济发展这一层面上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实际情况来看,湖北长江经济带经济好比一个“木桶”,8个市州好比8块“木板”,实现全面发展目标不是由那块最长的“木板”决定,而是由那块最短的“木板”决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

湖北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其中西部以宜昌为中心,是全省确定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经济综合实力强,仅次于武汉,荆州是湖北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但恩施地处山林地段,地理位置相对封闭,经济发展一直较慢,与其他两个城市相比在鄂西圈经济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差距。湖北东部以武汉为中心,是全省经济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周边城市除黄冈外,其余3个城市(黄石、咸宁和鄂州)工农业基础都较薄弱,在武汉城市圈的区域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在湖北长江经济带中,8个市州经济发展也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从8个市州经济区域情况看,(如图3-1和表3-2所示)在地区结构上,武汉一枝独秀。但其区域面积仅占全省4.6%,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7.6%,经济总量却占整个湖北省的36.9%;仅次于武汉的宜昌经济总量不及武汉的1/3;宜昌是除武汉外唯一一个占全省比重过10%的城市,达到11.5%;其他过千亿的3个城市中,荆州在面积和人口上略低于黄冈市,但经济总量却与黄冈市旗鼓相当;鄂州在8个城市中,无论面积还是人口,各项指标均偏低,然而GDP却高于恩施。

就三大產业之间的比例来说,如图3-2所示,武汉和恩施属于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均超过40%,分别达到51.0和42.1%;而宜昌、黄石和鄂州则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均在55%以上,分别为58.7%、55.4%和57.9%;目前湖北省正处于工业化末期,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较大,约为45.7%,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比重仅为11.2%,对于第一产业仍有4个市州比重在20%左右,即荆州、黄冈、恩施和咸宁,相对而言,这4个市州显得工业化基础还较薄弱,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如表3-3所示和图3-3所示)8个市州区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均超过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反映了各地区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普遍提高,差距得到了缩小;从地方财政收入情况看,各地区增长率都在两位数以上, 增长率均超过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反映出各地区较均衡的发展趋势;从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比较看,除武汉市的人均水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外,其他城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恩施最低,人均值无论是城市或是农村均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武汉市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占据首位,分别达到104132元、36436元和17722元,而恩施市3项指标均排名最后,武汉市3项指标分别是恩施州相应人均值的5.16倍、1.64倍和2.22倍,是排名第二的宜昌的1.26倍、1.34倍和1.36倍。

总之,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自两大中心城市独大向周边逐渐递减的圈层地区结构;武汉经济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宜昌次之,西部恩施地区发展总体水平最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非常突出,并开始成为制约经济带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3湖北长江经济带各市州区域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呈逐年扩大趋势

为了具体对区域经济差异状况有了更进一步了解,借鉴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从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以及经济效益三个方面地区差异状况对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差异状况作进一步分析。本文选择能反映8个地级市州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偏离程度——地区离差系数对经济区域差异分析,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评价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

其中s为标准差,Xi为某市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为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n为该地区所含区域个数。CV值越大,表明区域经济差异也越大;反之,则说明区域经济差异逐渐缩小。选取湖北省各地市2005、2010、2015共三年数据,计算其离差系数分别0.22、0.26、0.31,其数值逐年增大,说明区域经济总量的地区差距在逐年扩大。 3.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协调发展状况定量评价 3.1 指标选取

笔者选取了2015年湖北省长江经济带8个市州的共11个经济指标, 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各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

这11个经济指标分别是: X1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反映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X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反映个体经济发展水平;X3为第一产业总产值(亿元), 反映区域内农业发展水平;X4为第二产业总产值(亿元),反映区域内工业发展水平;X5为第三产业总产值(亿元),反映区域内服务业及城镇化水平;X6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反映区域内经济实力;X7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反映区域内经济投入与公益设施建设能力;X8为全社会零售总额(亿元),反映区域内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实际购买力;X9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出口总额(亿美元),反映该区域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商业竞争能力;X10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反映区域内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X11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反映区域内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根据《湖北统计年鉴·2016》最新数据,得到2015年湖北省8个市州各项经济指标(如表4-1)。 3.2 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要求原始变量之间有比较强的相关性, 如果原始变量之间不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 那么就无法从中综合出共同特征的少数因子来。因此, 在作因子分析时,对原始变量做相关分析。由SPSS 数据处理系统提供KMO 和Bartlett 检验可以判断变量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SPSS 软件计算得到以上数据的Bartlett 检验的F 值等于0.000, 表明所取的数据来自正态分布的总体,Bartlett 检验值为0.276,适合做因子分析。

由于11个指标X1,X2, …,X10 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了给出这8个市州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排名, 我们对X1,X2,…,X10进行主成分分析。为消除各变量间量纲不一致性, 先将原始指标数据标准化, 标准化后的数据用Y1,Y2,…,Y10表示, 然后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应用SPSS19.0软件, 经计算得样本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值,如表4-2 。

笔者使用SPSS19.0 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作为公共因子,得到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由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特征值大于1的前两个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93.6%,可见提取2个因子后,它们反映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4-3)可以得到11个原始变量与这2个因子之间表达式如下: F1=0.326Y1+0.266Y2+0.159

Y3+0.326Y4+0.323Y5+0.324Y6 +0.325Y7+0.324Y8+0.323Y9+0.315Y10 +0.260Y11

F2=0.077Y1-0.438Y2+0.779 Y3+0.033Y4+0.056Y5+0.038Y6+0.1 38Y7+0.106Y8+0.020Y9 -0.241Y10 -0.318Y11

我们以特征值的方差作加权系数计算各样本总得分, 即 F =9.265/(9.265 +1.029)F1 +1.029/(9.265+1.029)F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将标准化后的数据Y1,Y2,…,Y10分别代入F1、F2、F的表达式中,得到各样本在F1、F2及F上的得分,从而获得各地区的综合排名,见表4-4。 3.3 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

从竞争力综合评价来看,湖北長江经济带8个地级市州的竞争力排序可根据评价值的高低,把评价值>1的地区定为竞争力极强的地区;把评价值>0.2的地区定为竞争力较强的地区;把评价值>-1.0的地区定为竞争力较弱的地区。

从表4-4看出,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经济在各个方面的指标均居全省各市州的首位,发展水平在全省遥遥领先。在全省也当仁不让的成为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城市。

竞争力较强的城市包括宜昌。宜昌是湖北省重要的水电名城、化工主要产地,综合经济实力强,基础设施完善,各项人均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水明显高于其他城市。

竞争力较弱的城市包括黄石、荆州和黄冈。这几个城市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均为平原,基本上没有大型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利税较低,且人口密度较大,城市发展缓慢。 竞争力较弱的市州:鄂州,咸宁和恩施。该类地市和其他地市有较大的区分性,原因在于不仅其评价值是负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且其评价值大小与其城市评价值有明显的断层。这几个市州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缓慢。 3.4 聚类分析

根据上面的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将原来的11个指标化为2个指标来反映。由于主成分F1与F2互不相关,因此利用主成分F1与F2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是合理的。本文考察(F1与F2 )两个指标,采用样本距离为欧式距离,聚类方法为离差平方和法,经SPSS 19.0 统计软件计算得聚类图(如图4-1)。

图4-1是聚类分析的谱系图。从聚类进程和聚类谱系图可以看出,从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湖北省8个市州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武汉;第二类为:宜昌;第三类为:黄冈、荆州,第四类为:咸宁、鄂州、黄石;这些地区地处平原、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 农业发展较好。第五类:恩施,地处山区、交通不便, 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属欠发达地区。 3.5 结语

形成各地区经济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与各地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然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水平。从上面看出,武汉在湖北8个地区中实力最强,名列第一,事实上,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武汉市作为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理位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十分优越,并且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最好,各项经济指标名列前茅。在聚类分析中它单独成为一类, 与其他类的距离也较大。一直以来经济发展都处于全省重要城市的首位, 所以武汉在发展潜力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在第二类中,宜昌的工业发展水平较好,葛洲坝、三峡大坝等一些大型企业都分布在这些地区,给这些地区经济保持较高发展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第三类中,荆州、黄冈,这主要得益于它们的第二主成分得分较高,主要得益于人口较多,消费水平较高;在第四类中,咸宁、黄石、鄂州这一城市类中的大多数区位于江汉平原腹地,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农业发展较好,但工业基础较为薄弱;最后一类是恩施。恩施地处鄂西山区,农业生产水平低,以产玉米、薯类等杂粮为主,粮食产量较低。但木材、桐油、木耳、药材等产品居全省之首,是省内主要的林特产区(见表4-4)。 4.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种新的动态的和谐的发展观,其实现需要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由于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生态综合发展的过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经济发展水平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加之各地区各种要素资源环境条件不同,资源开发利用时间也有早有晚,这就造成各地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较大差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在不同时段出现较大波动。 4.1地理条件及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及地理环境资源条件是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区域经济学中,为了具体说明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问题,经济区位往往被描述为距离某一个或几个特殊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的市场供求、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题,如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离自然资源供给源的距离、各空间位置上的市场供求状况等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差异。区位优势即区位的综合资源优势,即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区位优势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单项优势往往难以形成区位优势。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主要由自然资源、劳动力、工业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决定,同时区位优势也是一个发展概念,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前文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从空间角度上看,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由中心城市向周边逐渐递减的圈层地区结构现象。例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武汉、宜昌均位于交通便利的铁路线附近,知识信息流通方便,有着优越的投资环境,能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其中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武汉距离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大城市都在1000公里左右,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功能。京广、京九、汉丹、沪汉蓉、京港5条铁路干线,以及京珠、沪蓉等6条国道在此交汇,武汉是全国四大铁路运输枢纽之一。水运已形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的客货运网络,武汉港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港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为全国四大枢纽机场之一。宜昌市有着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渝鄂湘三省市交汇地,上控巴蜀、下引荆襄,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战略地位十分显要,为历代兵家必爭之地。长江经济带其他城市如荆州和黄石等城市区位优势同样明显。而恩施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矿产资源相对贫乏,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条件先天不足,地区经济只能以发展农业和在农业资源基础上发展轻工业生产为主。另外,本地区由于山大沟深,沟壑纵横交错、土地分散,给其发展集约农业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4.2科技及人力资源因素

罗默(Paul·Roomer)和卢卡斯(Robert·E·Lucas)提出了区域分化理论,认为知识的积累和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指出,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果人力资本的积累越来越少,那么,经济发展就必然会越来越慢。何况现代经济发展对科技和人力资源的依赖越来越明显。湖北每万人拥有的大学生数由2000年58个增加到2015年的241个,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有一定的上升,从2000年的16.0%增加到2015年的28.4%,全年共登记重大科技成果1933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16项,应用技术成果1875项,软科学成果42项。另外,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2787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830.07亿元,合同金额比上年增长37.95%。全省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565亿元,增长10%,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91%。围绕光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创新创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加大项目策划和争取力度,共争取国家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项目40个,争取国家资金71.2亿元。这对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提高所及区域差异缩小无疑将产生积极影响。

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人力资源差异明显,沿江8个市州无论在科技、人力资源及信息等资源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武汉科研机构数量较多,人力资源优势明显,科技发达,人口素质高,信息资源较丰富,产业结构和布局基本合理,该地区集中了湖北省大部分高校优质教育资源,该地区集中全省90%以上的高等院校和一部分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研院所,科技及人力资源优势显著。相比武汉,恩施为传统农业区,人力资源明显不足,科技落后,人口素质低,信息资源贫乏,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必然造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仅此足以说明,湖北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科技以及人力资源方面差距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缩小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4.3产业结构效率因素

2000年以来,湖北省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对区域间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起到了一定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湖北省三次产业的总量和结构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产业增加值增速加快,与之相伴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演变。从生产总值看,三次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结构也由2000年的15.5∶49.7∶34.8,到2015年的11.2∶45.7∶43.1,其中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了4.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下降了4.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增加了8.3个百分点,减少相对较慢。这种结构变动反映了三次产业结构向协调发展方向前进了一大步,改变了传统经济体制下的产业经济结构,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速度较快,反映非农产业比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逐年提高经济结构向高级化发展的加速;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上升,上述数据也反映了服务业对本地区经济增长贡献增强,应该说有利于本地区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与该地区的经济结构效率直接相关。所有与经济发展有关的要素资源要由经济结构来转换和体现。因此,不同地区经济结构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资源利用的效率,导致资源与要素流向利用率高的地区,并最终造成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由于产业结构的演进要与不同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所以在特定的经济环境和技术进步条件下,当某一产业处于各自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时,总会有一些产业比另一些产业发展要快。因此,产业结构不同的区域,其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必然不同。武汉集中分布电子、机械、化工、纺织等工业部门,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业也较发达,三产业的比例基本协调,黄石、咸宁等城市技术条件落后,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各产业发展水平均低,因此,第一产业比重大,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从而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4.4区域经济政策因素

区域经济政策特别是投资政策是影响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区域经济政策特别是投资政策的倾斜度使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差距扩大,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悬殊,资金投入及流动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和湖北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经济总量增长和发展速度得到较快发展,但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过程中各地区由于资源禀赋等条件的不同,区域经济差异逐渐呈现。与此同时,湖北根据省情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比如提出建设武汉城市圈以此带动省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提出“一主两副”的发展策略。因为武汉地区是湖北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条件最为优越的地区,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区域经济差异的程度。具体从投资政策上看,武汉市作为省会是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湖北省投资重点地区;宜昌地区属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居于全省前列表明,宜昌市发展水平较高,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水平在全省也应排在前列。此外,荆州、黄石都曾在不同时期作为全省的重点投资开发区,而经济欠发达的恩施在接受国家和省内投资方面必然十分有限。

5.促进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湖北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情况显著,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性和不均衡现象明显,其中武汉和宜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内部差异较小,协调发展相对较好,特别是武汉,作为湖北经济发展的龙头,有率先崛起并走在东部发展前列的优势;而处于鄂西部的恩施,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与前两者相比有较大的落差,因此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仅以此为例,对于湖北域内长江经济带来说,要实现本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5.1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一,注重协调发展。针对各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将会加剧的状况,必须实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努力将发展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但区域经济不能维持平衡发展,在发展的政策和发展的空间方面,不能平均用力,而应当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应当在政策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发展,尽快形成若干个经济增长极,借以带动辐射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第二,政府必须为地区经济的協调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从这点出发湖北长江经济带应尽快制订和实施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形成区域间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各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性政策,包括发展目标、产业规划、城市规划、区域合作、工业产业带和农业产业带规划等,还包括区域内外交通、通信协调政策。如促进建立快捷交通网、城际铁路、交通枢纽的政策。促进增长极、经济核心区加快发展、快速崛起的政策;促进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支柱性政策;促进技术进步、体制创新的政策。努力向中央争取支持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政策。各级政府作为地区经济的管理者和有关政策的制定者,就必须为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加强要素投入的区域协调性。对于省级政府在制定全省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并体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观念,要加大对长江经济带的投资政策倾斜力度,加大教育、科技、交通等方面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通过制定法规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建立各地区政府间的合作机制。

5.2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两步走”战略

从开放型经济角度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加强与长江经济带东西部地区的合作,吸引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来提升本地区的经济实力,增强产业和产品竞争力,同时长江经济带要加强与外部的经济贸易联系,提高产品外销的比重和市场占有率。从湖北长江经济带经济区发展角度看,这两个经济圈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分工是建立在各自的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合作是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要实现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主要通过有以下两步:

第一步,实现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一体化,为区域发展一体化奠定基础。第一,编制协调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利用沿江城市原有产业基础和发挥比较优势的前提下,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将各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必要的协调,以实现区域产业要素的空间流动与优化组合以及产业的合理分工。第二,确立区域产业联动机制。利用湖北长江经济带这个平台,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协调发展需要的综合开发体制和机制。作为产业集聚地的城市,彼此之间应该建立由政府推动的,市场机制作用下的支柱产业配套、新产业共建、一般产业互补的产业联动机制,推进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有效率的区域分工合作体系,使沿江城市成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区域协作共同体。第三,促进区域产业布局一体化。一是农业现代化发展及布局一体化。要以荆州、黄冈等市为重点,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加快资源开发,发展大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贸工农一体化和公司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组织形式,依托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是工业现代化发展及布局一体化。要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发展汽车制造及汽车零部件工业,建设中国内地最大的汽车工业基地;以武汉、黄石、鄂州为依托,发展船舶工业,打造沿江船舶产业带;要以武汉、宜昌、荆州为依托,大力发展石油化工、磷化工和轻纺工业,提升石油化工、磷化工和轻纺工业基地。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及布局一体化。要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宜昌、荆州、鄂州等地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环保产业,形成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四是旅游业发展及布局一体化。围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着力打造长江三峡、清江画廊等重点生态旅游景区和武当山、明显陵、荆州古城等特色文化景区,开发三峡、三国、武当、土家民俗系列特色商品和纪念品,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形成具有浓郁湖北特色的沿江旅游产业带。

第二步,实现湖北长江经济带城乡发展一体化。目前,湖北省长江经济带除武汉外,黄石、宜昌、荆州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不够,实力较弱、质量不高,要壮大经济实力,完善区域功能,增强辐射能力,实现突破性的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带动所辖区域发展的“领头雁”。一是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湖北省长江沿岸地区中小城市数量较多,虽规模不大,但分布较广,具有城乡易于溶合、城市特色易于塑造、城市建设易于开展、个性化特征易于体现的特点。要进一步发挥这些中小城市的优势, 提升中小城市的功能,将其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环境优美、最适宜人居住的社区。二是择优培育中心镇。选择现状基础好、区位条件优、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加快发展,使其规模能扩大,以增强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武汉、宜昌两市的周围城市相对密集,人口和产业比较集中,要加以积极引导,实行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互通有无,避免重复建设,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城镇的地域空间集聚,做到有序发展。四是用政策手段加以引导。继续致力于消除人口自由流动的政策障碍,积极倡导灵活的就业方式,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对迁移到中小城市、乡镇就业定居的农民给予适当的补贴。

5.3 坚持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合作模式

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新一轮开放开发必然是要通过经济带的整体发展,发挥肩挑鄂西和鄂东的“扁担功能”,连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最终实现湖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然而,目前湖北长江经济带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资源优势等不一样,要实现其整体发展,必须通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实行分段开发,才能最终实现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合作模式可概括为“城市—区域、区域—区域”。 城市—区域合作模式:在空间布局上,按照点一轴原理,依托交通线,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形成增长极,带动周边县域经济,形成产业带和城镇带。通过实施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一体战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城市的辐射力、吸纳力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行政区域布局,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城市和乡村联结的桥梁,同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湖北长江经济带上可以确定两个中心城市,即武汉和宜昌。一是进一步发挥武汉的龙头带动作用。武汉是整个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还是华中地区、长江中游、省域中心城市,具有多层次性。突出武汉市在新一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沿江开发开放中的龙头地位,支持武汉市的发展。努力推动武汉与沿江各地产业、科教资源、基础设施、区域性资本市场等的无缝隙对接、实现区域合作与沿江各地共同繁荣。二是逐步增强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功能。宜昌是省域副中心城市,还是长江经济带的次中心城市、水电之都、国际性旅游城市。要从新型工业化、物流、旅游业、交通、城市建设等方面逐步增强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功能,带动宜昌各沿江地区及巴东地区的发展。

区域—区域合作模式即分段经济结构,以大中城市为枢纽,以卫星城市为节点,以市场为依托,以专业化分工为纽带,通过不同经济段位的产业定位,实施产业的梯度升级,进而使区域产业发展和整体产业发展同步,同时利用产业发展既能带动地区发展,又兼顾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分段产业分工体系,就是可以把一个区域的不同城市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特点,以及它们各自在产品内分工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确立分工点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分段发展可分为东西两段,武鄂黄段和宜昌荆州段。一是提升武鄂黄地区发展水平。武鄂黄地区是湖北冶金工业的生产基地,全省生铁、钢、钢材产量,鄂东三市(武汉、鄂州、黄石)占全省总产量的85%以上,铜产量占100%,金银产量也主要集中在鄂东的黄石。二是加快宜昌——荆州段的整体开放开发。湖北全域居长江中游,径流里程1060 余公里。其中荆州、宜昌两市江段全长约600公里,超过中游江段的一半,構成了我省长江西端城市群,是长江上游向中游过渡的节点城市。两市之间联系紧密,开发优势明显。宜昌、荆州山水相邻,沿长江岸陆地里程100多公里,高速公路车程不到1小时,沪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江南翻坝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把宜昌、荆州紧紧连成一片;两市都是重要的资源富集区、产业聚集区,优势互补,开放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2]高祥宝,董寒青.数据分析与SPSS 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汪冬华.多元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4]张 楠,卜 海.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的实证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9,(4).

[5]邹慧鹏.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统计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14). [6]刘 盛.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带发展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 [7]张 毅.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统计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2007,(2). [责任编辑:曾 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个人技术集锦还为您提供以下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外商群体投资与地方产业升级:基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证研究内容简介

第五部分关注了外商群体投资的嵌入性对地方产业升级的意义与作用。研究定义了外商投资嵌入性的含义,并深入分析了其对地方产业升级的重要性,同时探讨了影响外商投资嵌入性的各种因素,为实证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第六部分以昆山为例,对外商群体投资、外向配套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

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500分相赠)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借鉴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在国内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地区,加强域内经济的联系和合作,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推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不断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异,提高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并且通过发展若干跨地区的经济实体(大企业集团),来推动国内统一...

《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个篇论文的大纲怎...

实证分析与经济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外资进入在弥补长江三角洲资本不足,推动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产业积聚,增加就业,促进技术进步,加快贸易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等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表明在长江三角洲的发展进程中,资本仍是最稀缺的要素,要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必须积极利用外资以加速资本形成。

2020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一)政治

6、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以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该区域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这体现了我国 ①坚持协调发展 ②把改善环境作为中心工作 ③坚持绿色发展 ④全面展示经济发展实力 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①④ 7、2019年7月6日,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重视世界...

推动科学发展若干问题研究目录

长江三角洲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聚焦于这一经济活跃区域的科技创新现状与潜力。研究旨在通过实证分析,揭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以及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探讨如何通过政策支持、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产业生态视角下资源节约型经济的理论与实证...

外商群体投资与地方产业升级:基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证研究基本信息

外商群体投资与地方产业升级:基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证研究 作者:徐维祥、朱恒福、王庆喜 基本信息:该文集属于中小企业研究文库,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ISBN号为9787514114010,出版日期为2012年1月,开本为32开,页码为199页,版本为1-1。文章主要探讨外商群体投资对地方产业升级的影响,选取长江三角洲地区...

中国区域经济学前沿图书目录

在物流中心建设与区域战略的讨论中,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建设研究、珠三角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广州港物流发展战略研究,以及沿海港口联盟建设的模式与策略研究,都深入探讨了物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些研究不仅关注了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涉及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绿色...

咨政调研报告如何写实写深写美?

松滋河航道北通长江,南连洞庭,如能实现千吨级全年通航,松滋河航道将成为我省洞庭湖入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对我省融入长江经济带、改善洞庭湖区生态环境意义十分重大。”导语简洁有力,提纲挈领。遣词用字“贴切”。多用接地气的话、群众常说的话、有案例数据的话,杜绝空洞乏味,真正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以...

可持续发展经济类毕业论文文献有哪些?

具体论文如下:空间计量模型下的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2020年,链接这里新疆土地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经济问题研究,2006年,链接此处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与指标体系研究,2005年,链接此处关于北京市宣武区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探讨,2003年,链接这里这些论文将为您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和实践...

数启新程 智绘未来 | 2024河南省数字经济产业协会新春团拜会隆重举行...

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数字经济专委会、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互联网与数字化专委会、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数字经济分会、上海市普陀区数字经济联合会、南京市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会、江苏省数字经济学会、浙江省数字经济学会、江西省数字经济企业协会、北京华夏数智研究院、湖北省数字技术研究和...

猜你还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