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哮喘中医证候的古代文献研究

2021-05-18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万方数据 2007年3期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诸病源候论>称哮喘为“上气鸣息”、“呷嗽”。金元以前,哮证与喘证统属于喘促一门,没有分门别类。宋代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首次提到哮喘之名,但无详细论述,直至元代朱丹溪才开始明确将哮喘作为独立病名。“哮”与“喘”证分开论述源自明代<医学正传>“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卧息者谓之喘。”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统称为哮喘。尽管哮喘在中医学中有很多不同的病名,归纳起来无非有两类,一是以主症命名,如“甲嗽”、“喘鸣”、“哮喘”等;二是以病机命名,如“上气”。2中医学对哮喘诱发因素的认识综合中医学对哮喘的类似疾病“呷嗽”等的认识,其发生与先天禀赋异质、元气不足,外邪侵袭、饮食所伤,病后体弱、正气不足。邪气内扰、气机失宜,五脏病变、累及于肺等因素有关。2.1先天禀赋异质,元气不足。沈金鳌<沈氏尊生书>对本病之认识独辟蹊径,认为:“哮之一症,古人专主痰。后人谓寒包热,治须表散。窃思之,大都感于幼稚之时,客犯盐醋,渗透气脘。一遇风寒,便窒塞道路,气息急促,故多发于冬初。”林佩琴<类证治裁·哮证论治>论及“先天不足,酸咸甜味太过,为风寒所袭。……,粘于肺系之中,与呼吸出入之气搏击有声。”又说:“二天不足,脾肾双亏,……,哮喘屡发。”2.2外邪侵袭、饮食所伤。虚邪侵袭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云:“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素闯·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暑。汗,烦则喘喝。”戴思恭首创哮喘“宿根”之说,<秘传证治要诀·哮喘>中言:“喘息之病,哮吼如水鸣声,牵引胸背,气不得息,坐卧不安,此谓嗽而气喘,或宿有此根,如遇寒暄则发,一时暴感。”<证因脉治·哮病>云: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时方妙用)中指出:“寒邪伏于肺俞。痰窠结于肺膜。”2.3病后体弱、正气不足。<外台秘要·久咳坐卧不得方>记载:“久患气嗽,发时奔喘,坐卧不得,并喉里呀声,气欲绝。”2.4邪气内扰、气机失宜。如<素问·逆调论)谓:“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素问·水热穴论>说:“故水病下为附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素问·示从容论>:“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2.5五脏病变、累及于肺。<素问·经脉别论)说:“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素问·逆调论>说:“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素万 方数据47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内经)虽无哮病之谓,但已认识到哮喘病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同时与其他脏腑相关。3中医学对哮喘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学认为,哮喘类似疾病“喘鸣”、“上气”等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但总属本虚标实之病证。宿痰是其病理因素,哮喘系由宿痰内伏于肺,因外感、饮食或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发所致痰阻气道、肺失宣肃,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病位在肺,但与肾、肝、脾关系密切,三脏功能失调都会影响到肺之功能。最早提出宿痰的是张仲景,如(痰饮病脉证并治)有“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必有伏饮”。他从病理上将哮喘归属于伏饮,堪称后世顽痰伏肺为哮病夙根的理论渊源。还有金元朱丹溪强调“哮喘……专著于痰”。明代王肯堂认为“哮喘系胸中多痰瘀,结于喉间。与气相搏”。哮喘发作期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诱因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如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卷五>日:“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隔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切中哮证病机重点。而在缓解期,分别表现为肺虚、脾虚、肾虚。甚则病及于心等。由于肺、脾、肾三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故可病及二脏或三脏同病。表现为肺、脾、肾的气虚及阳虚或肺、肾的阴虚,但总的病理特点是气虚邪恋。总之,哮喘病发作期多实,责之于肺,缓解期多虚或虚实夹杂,责之于肺、脾、肾,本质为本虚标实。4中医学对哮喘辨证分型的认识历代医家对哮喘证型的分类各有千秋,汉代张仲景辨哮喘总属痰饮,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他创制的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等均与痰饮有关;许叔微认为哮喘“肺窍中积有冷痰”,故设紫金丹治哮喘;楼英在(医学纲目>中总结哮喘发作期分二证。一者为中外皆寒。二者属寒包热;李士材在<医宗必读)中认为其为痰火内郁,风寒束表;<医宗金鉴>分为寒、热、虚、实四类;还有医家以病因为依据分为风哮、痰哮、食哮、鱼腥哮、卤哮、糖哮。从文献研究的角度系统地对古代哮喘病的中医文献进行收集梳理、发掘和研究,揭示哮喘病的病名、诱发因素、病因病机、发病机制和演变过程,总结其辨证经验。为下一步研究现代文献对哮喘病病因病机等认识作铺垫。哮喘中医证候的古代文献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张亚军, 谭亚琴, 王丽

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医院,010020

内蒙古中医药

INNER MONG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7,26(3)4次

1.王金有 中医治疗哮病的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 2011(22)2.于永飞 中医诊断哮病[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 2011(17)

3.何韦霆.黄河清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黑龙江中医药 2013(1)

4.姜欣.王春艳.刘小凡 从中医角度理解“同一气道,同一疾病”的相关性[期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6)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nmgzyy200703040.asp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