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今后对语文课改教学的思考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今后对语文课改教学的思考

1、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的统一,需要进一步准确理解,防止偏向一端二者分离。

课程试验中,会出现重视人文性,忽视工具性,偏于人文内涵的开掘,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苗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来体现。时下有的语文课,为了体现人文性、开放性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安排过多的非语言活动,喧宾夺主,以有别于内容分析、机械训练的形式,造成了同样的后果——语文效率、质量的减损。我们应牢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是语文课的专务。我们一定要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

2、要否定以“课本为中心”,不应把教科书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教科书仍是教学的重要凭借,要用好教科书,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

教科书编得在好,仍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如,教材内容的滞后性,教材编排的定型化,课程资源的有限性。课程实验主张“用教材教”,反对“教教材”。也就是说,教师要指导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因地、因时、因生制宜,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但是,也应当看到,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因此,它又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对于资源有限的地区、学校更是如此。教学中,一方面要适当地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如课前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中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另一方面,要用好教科书,凭借教材培养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警惕出现忽略教材的内容、要求,忽视对课文的研读,过多、过早地补充其他内容,或过多安排与学习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的做法。

3、否定以“教师为中心”,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但要防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又放弃教师主导作用的情形出现。课程实验中,有片面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使自主异化为自流,合作学习变成自由活动的苗头。这不是课改期望中的自主学习。语

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即要实行教学民主,做到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利,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指导,使学习成为目标明确、氛围愉悦、人人投入、个个实践、生动活泼、省时高效的学习。我们既要反对“教师牵着学生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要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师生在互动交流,教学相长中一起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4、要否定以“课堂为中心”,反对把师生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语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但课堂教学仍然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一定要向自然、向社会、向现实生活开放。不仅要课堂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而且要拓展语文教育、教学的途径,引导学生在自然、在社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实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综合性学习的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的结合,构建起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

5、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教学内容单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的状况。从教学思想到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都要有实质性的变化,但这种改变一定不要是功利性的、形式主义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