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暂无
来源:《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7年第10期
比喻, “以彼物比此物”,能把事物的特点描绘得形象鲜明。运用比喻绘景能使陌生的景象变得具体形象、逼真传神。
阅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眼前即会映现出一幅清新、隽秀、优雅的景象: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此文的语言和艺术魅力,不难发现,善用比喻是《荷塘月色》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大量比喻句的巧妙运用,这月下荷塘美景才形显神现。 作者采用多种类型的比喻把不同角度、不同特点的月下荷花绘至眼前,设喻贴切,自然而又新奇,无斧凿之痕,出神入化地将荷塘美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于将荷塘与月色的描写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为了突出其优雅、朦胧、幽静之美,作者在设喻上颇具匠心。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 “青翠的玉盘”既描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然而这种比喻应该是用在朝霞、夕照或蒙蒙细雨中的荷叶上,绝不能是在淡淡的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这与裙十分相似,更赋予叶子一种动感美。
再看对荷花的描写,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似乎不合常理,但细细一想此乃朦胧月色下的“白花”,便觉此喻甚为贴切,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 “白花”于星夜中折射的光亮与天上的星辰交相辉映,意境充满了梦幻美。再则,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朦胧之感也恰到好处。
一般的比喻句旨在寻找本体与喻体间的相似点,从而生动地表现具体形象。这样的比喻句很难对文章整体的情绪与意境起结构性作用,而本文能运用多个比喻句从不同方面多层次设喻,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就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而且 透出一股神韵,氤氲着一种浓郁的诗意。这样 的比喻句启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在对荷塘 月色诗情画意的遐想中,读者体会了比喻句营 造的独特的美。
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 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 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 在荷叶上。”这里写“黑影”和“倩影”,实 则还是为了表现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 体上而产生的, “以影写月”,这也是被历代 文人所称道的表现技法。这里的黑影参差且斑 驳,给人一种摇荡起伏的动感。树影明暗掩映, 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 描摹的,但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 度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又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 如一粒粒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 朵忽明忽暗;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 花不染纤尘的美质。这些词句,看似无奇异之处, 但组合在一起,再结合本文的语
境,就有着特 殊的艺术魅力。这种运用一连串的喻体,从不 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表现同一个本体的修辞方式 就是博喻。
文章还这样描写荷香: “微风过处,送来 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于 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产生于阳光刺目的中 午,只能产生于“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 已经听不见了”的寂静的月夜。这一段没有写月, 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 有着奇异的光彩。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 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 捉摸不定。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 处时才能获得。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 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 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 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叫作“通感”或“联觉”。 还有一句直接写月光的句子: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该句也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光与影和谐的组合比作梵阿玲上演奏的名曲,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现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可见,本文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地想象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钱锺书说,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擅长。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篇文章如果主题深刻,构思巧妙,但言语乏味,势必会减少作品的艺术魅力,深入分析了此文的比喻后,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巧用比喻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下文是学生的日常习作,该生将“旅行”比作“一场战役”,运用比喻架构全篇,形象、生动地论述了旅行的意义,然后又运用比喻,自然地引出“生活就是一场旅行”,最终,从旅行的角度诠释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