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国道318线折多山隧道水文地质条件

2024-07-13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第44卷第29期

       

2018年10月

   

山西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44No.29

Oct. 2018·179·

10096825(2018)29017902文章编号:

浅析国道318线折多山隧道水文地质条件

谢 伟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41)

摘 要:随着公路建设的高速发展,高海拔隧道越来越多,高海拔隧道工程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通过对国道318线康定折多山隧道水文地质条件的浅析,进行了折多山隧道水文特征的研究,对后续工程建设及类似高原隧道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水文地质,高海拔隧道,地下水中图分类号:U452.11

  折多山最高峰海拔4962m,垭口海拔4298m,,折多山隧道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境内,全长约8.6km,进出口海拔为3800m,属于典型的高海拔隧道。隧址区位于构造、剥蚀高山区,冲、溪沟发育,沟壑众多,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极为复杂,隧址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关系也是非常复杂的,如何正确评价线路工程区水文地质问题以及线路工程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变得非常重要,目前对于高海拔隧道的水文条件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主要分析隧址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对后续工程建设及类似工程项目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1 水文地质概况

折多山受南北走向的康滇地轴和凉山褶皱带等区域大地构造控制,总体走向呈南北向,岭脊呈S形弯延起伏,山顶浑圆,构成气候变化的屏障和折多河与塘泥坝河的分水岭。

隧道进口下游为折多河,在光明以上总体流向为SE向,在光明汇入解放沟,总体流向转为EW向,至团结流向转为向北,在康定城与雅拉河汇合于瓦斯河,沟谷呈宽缓的“U”形谷,沟道较为开阔,河床宽约4m~6m,为最大地表水体,水深约0.5m~0.8m,流量3m3

/s,河水补给来源主要来自于地表降水和折多山高山融雪水,向下游汇入大渡河。

西坡出口外侧为塘泥坝河,沟道较为开阔,河床宽约4m~6m,两侧为河漫滩,整体为SW向蜿蜒流过场地,为隧道出口处的

最大地表水体,调查时水深约0.5m,流量3m3

/s,向下游汇入雅

砻江。隧址区局部发育小型湖泊或水塘、沼泽地,主要接受大气降雨、雪山融水及地下水补给,向下游海子沟补给,部分下渗补给地下水。

2 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

隧址区地下水受岩性、岩相、构造、地貌气候等因素控制,隧址区地下水主要赋存于三叠系的砂岩和燕山晚期的黑云母花岗岩的裂隙以及断层破碎带和向斜构造裂隙中。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隧址区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孔隙水、断裂破碎带孔隙裂隙水三大类型。其特征如下:

1)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土体孔隙之中,多由河流地表水、大气降水、融雪水等补给,垂直下渗至地下水位后,水平径流就近排泄。因隧址区地形起伏,切割深度较大,一般无法形成大片的补给径流区,主要以上层滞水或潜水形式表现。地下水富水性一般为弱~

中等,河谷段较丰富,且多受季节及气候的影响较大。2)基岩裂隙水孔隙水。

收稿日期:

20180808 作者简介:谢 伟(1986),男,硕士,工程师

文献标识码:A

主要赋存于岩层裂隙之中。分为变质岩基岩裂隙水和岩浆岩基岩裂隙水两类。进口段以灰色黑云母花岗岩,裂隙较发育,赋存构造裂隙水,泉流量常见值0.2L/s~0.8L/s,地下径流模数

1L/s·km2~3L/s·km2

。水质类型重碳酸钙型,矿化度0.03g/L~

0.4g/L

,黑云母花岗岩为含水组。出口段杂谷脑组(T2z)岩性以深灰、黑色含粉砂质绢云板岩、含炭质绢云板岩为主,夹少量灰、深灰色薄层(条带)—中厚层变质石英砂—细砂岩。裂隙较发育,赋存构造裂隙水,泉流量常见值0.2L/s~0.8L/s,地下径流模数

1L/s·km2~3L/s·km2

。水质类型重碳酸钙型,矿化度0.03g/L~0.4g/L。其中粉砂质绢云板岩、含炭质绢云板岩为相对隔水层,

石英砂—细砂岩为含水层。

3)断裂破碎带孔隙裂隙水。

主要赋存于隧址区内的4条断裂带及多条小型影响破碎带中:F15金龙寺—磨子沟断裂、F17惠远寺—勒吉普断裂、F171惠远寺—勒吉普支断裂、

F18二台子断裂破碎带及断层影响带。断裂、断层破碎带呈带状分布,补给来源主要为降水、高山融雪水及相邻其他类型的地下水,并切穿不同的含水岩或使不同的含水岩系直接接触,沟通各个含水层,并顺地形向坡下溪(河)沟和地势更低的河流中排泄,断层破碎带一般长数千米至几十千米,宽数十米,裂隙、孔隙发育,富水性好,透水性强,地下水含量丰富。

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特征

隧址区主要补给来源为高山雪融水,夏季有大气降水补给,受补给区地形、地层岩性、构造、降雨等因素的控制,不同区域的补给特征存在略微差异。隧址区整体以四条溪沟、河流为边界,构成其地下水排泄的基准面。区内地下水多赋存于孔隙、裂隙或断层破碎带中,顺地形、构造呈脉、带、片状径流,就近排泄于溪沟中,其地下水潜水面受地形地貌制约呈起伏状。

位于隧址区北东侧的断裂破碎影响带构造裂隙相对发育,表生带基岩风化裂隙接受降水补给,基岩裂隙水受裂隙发育深度、密度以及风化裂隙延伸及连通性的控制,部分风化带裂隙水顺山体斜坡侧向向下运移,遇山体沟谷切割出露转化为地表水,部分地下水沿基岩构造裂隙向深部运移,多在深部岩层接触带富水,沿构造线或顺断裂破碎带由北西向南东区域性运移,在地表水系切割的地势较低部位转化为地表水,或在北东侧隧道进口区较低的断层上盘,以泉的形式排泄。

南西侧断裂构造裂隙发育相对较差,只有出口段发育两条断裂,地下水多以浅层风化裂隙水和深部裂隙孔隙水为主,多在西侧山坡沟谷排泄补给地表水最终排入河流,少部分水沿构造裂隙进行深部循环。

·180·

第44卷第29期

        

2018年10月

ol.44No.29山西建筑              V   Oct. 2018SHANXI ARCHITECTURE

10096825(2018)29018002文章编号:

桥梁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郭亚鹤

(山西路桥第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太原 030006)

摘 要:结合桥梁人工挖孔桩的应用现状,从施工设备应用、施工质量、施工成本等方面对其工程特点进行分析,对桥梁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进行了全面阐述,并提出了质量控制措施和改进建议。关键词:桥梁,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质量控制中图分类号:U445.551

文献标识码:A

2)施工质量容易控制。在人工挖孔桩在开挖过程中,可以对持力层的地质情况进行观察,并可实时检测地基承载力,较钻孔灌注桩相比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在人工挖孔桩混凝土灌注施工过程中,由于桩孔内没有泥浆,不会产生泥浆混入混凝土内部导致断桩的情况,施工质量容易控制。

3)施工对环境污染小。人工挖孔桩施工是采用人力和机械的方式进行开挖,而后将废渣运至规定地点,开挖过程不需要使用泥浆,对环境污染小。另外,由于不适用大型的钻孔设备,施工所产生的噪声小,基本不会对周边居民造成影响。

4)可有效节约施工成本。人工挖孔桩一般采用端承桩的形式,所使用的钢筋数量少,节约了原材料成本。另外,人工开挖的费用也较低,因此与钻孔灌注桩相比,人工挖孔桩施工可有效节约施工成本。

1 概述

桥梁人工挖孔桩施工工艺简单、使用的施工设备少,施工成本低,对环境无污染,在桥梁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区,人工挖孔桩具有更加明显的技术优势。然而,由于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不足、施工管理不当、质量验收不严格等原因,造成人工挖孔桩出现孔斜、颈缩等质量问题,对工程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人工挖孔桩施工主要以人工挖掘为主,辅以简单的施工机械设备,施工中可随时对桩孔质量进行检查,质量容易保证。其使用施工机械简单,施工投入低,与其他桩基础施工相比,施工成本较低。因此,在设计与施工中,受到普遍欢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设计阶段对桩孔的地质勘测不足,施工中质量控制不到位等原因,造成人工挖孔桩在施工中出现了很多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施工质量,延误了工期。因此,在人工挖孔桩施工全过程中,结合其工程特点,制定全面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强化质量控制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

2.2 人工挖孔桩的缺点

1)主要采用人工开挖的方式,工人劳动强度大,施工环境差。人工挖孔桩施工主要采用人工开挖的方式,施工中可以使用风镐、铁锹等机具配合施工,但需要人工操作施工。施工中工人需要进入到桩孔内部施工,施工空间狭小,操作费力,工人劳动强度大。桩孔内部通风不良,噪声大,工人施工环境较差。

2)容易产生安全事故。

在对人工挖孔桩进行开挖过程中,如果对含有砂性土层的桩

2 工程特点

2.1 人工挖孔桩的优点

1)所使用施工设备简单。人工挖孔桩施工中所使用的施工机械比较简单,一般只需要小型混凝土搅拌机一台、卷扬机、空压机、风镐等设备,设备前期投入资金少,不需要占用过多资金。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2018.4 结语

折多山隧道穿越多条断层和多套地层,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在断层和不同岩性接触面、破碎带、隧道沿线沟谷且岩层破碎的隧道浅埋区都是潜在涌水的重要地段,属于中等~强富水段,可能会发生集中涌水、涌泥等问题,在工程施工中应重点关注。参考文献:

[1]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国道318线

康定折多山隧道公路工程水文地质专项勘察报告[R].

[2] 邵 江,王 军.公路隧道涌水,突水预测及评价技术研究

R].2012.[

[3] TB10049—2004,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S].[4] 王建秀,朱合华,叶为民.隧道涌水量的预测及其工程应用

[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7):11501153.[5] 陶玉敬,彭金田,陶炳勋.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及其分析

[J].四川建筑,2007,27(6):109113.

AnalysisofhydrogeologicalconditionsofZheduomountaintunnelonnationalroad318

XieWei

(SichuanProvincialTransportDepartmentHighwayPlanning,Survey,DesignandResearchInstitute,Chengdu610041,China)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highwayconstruction,moreandmoretunnelsinhighaltitude,highaltitudetunnelshavecertainparticularity,theengineeringgeologicalconditionsareverycomplexandthehydrogeologicalconditionsarecomplexandchangeable.ThroughtheanalysisofthehydrogeologicalconditionsoftheKangdingZheduomountaintunnelnationaleroad318,thestudyofthecharacteristicsofZheduomountaintunnel.Engineeringconstructionandsimilarconstructionofplateautunnelhavereferencesignificance.Keywords:hydrogeology,highaltitudetunnel,groundwater

20180804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郭亚鹤(1987),女,助理工程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