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技术中的应用

2023-12-12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第卷第期

年月

82 2017 1

HEILONGJIANG SCIENCE

黑龙江科学Vol. 8January 2017

浅析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技术中的应用

吕洪双

(通化广播电视台中波发射台,吉林通化134000)

摘要:计算机技术是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技术应用的基础,以通信与图像处理技术为手段,计算机与监控设备为载体,实现数据 画面的有效反馈。对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技术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究,希望可以提出可行性建议。关键词: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技术;计算机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8646(2017)02 -0040 -02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 radio and TV

transmission monitoring technology

LV Hong-shuang

(Tonghua Radio and Television Station Medium Wave Launch Station, Tonghua 134000, China)

Abstract : Computer technology is the basis of application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wireless monitoring technology with the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nd im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the carriers of computer and monitoring equipment to fulfill the effective feedback of data scree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 radio and television wireless transmission monitoring technology was analyzed, hoping to put forward feasibility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 : Radio and television; Wireless transmission; Monitoring technology; Computer technology

1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技术的基本内涵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技术的本质是积极利用现 代化网络控制技术,结合发射台与控制中心的工作,在 无线发射系统中对这些技术手段进行开发与利用,以 实现数据实时传送和工作状态反馈。广播电视无线发 射监控技术的主要优势是时效性、及时性、智能化和系 统化。为更好发挥其优势,需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无 线发射监控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广播电视的监测内容为基本运行参数、运行状态、 运行数据、运行内容[1]

,一

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另外在计算机应用与广播 电视无线发射监控体系设计与构建过程中,不能正确 认识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系统,忽视对无线发射监控系 统在设计过程中数据安全性的管理,不能满足数据量 的增大及数据变换速度的加快[2]。

页面整体设计不够简洁,为实际监控人员的操作 带来相应障碍,无法将系统的实际应用方式与操作习 惯结合起来。并且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需要一定的物质 设备做基础,例如微型计算机、发射台等,而在广播电 视无线发射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往往缺乏设计资金及 设备更新环节,即使有相应的设计理念与发展应用框 架,最后也会因资金问题而不了了之,无法进一步实现 广播电视的实时监控。

旦运行数据及运行状态无

法达到规定参数的设置,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测系统 会记录其异常数据,并及时上报。这种预警信号能为 广播电视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一

旦发生问题,能

提供更长的抢修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一些安全隐 患,提高广播电视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保障了 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3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系统的设计过程

计算机的有效应用根本上取决于广播电视无线发

射系统的设计,正确进行监控系统设计有助于确保系 统的安全与稳定。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系统设计的首要 目标是确保系统有加密系统的叠加,能保证电视节目 不受入侵,进行相对稳定的播放,同时要与计算机技术 进行技术对接,方便管理人员进行相应操作与管理。

在具体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注意数据参数的设置,方便 随时调取参数数据,方便管理活动的同时,有效实现数 据记录[3]。其次,设计的系统界面要整洁、连贯,能够

2应用计算机技术时存在的问题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

许多不足,缺乏相应技术管理配套措施,xt所出现问题

收稿日期

=2016-12-26

作者简介:吕洪双(1963 -),男。

40

方便用户进行相应操作。另外智能化设计也能使监控 系统具有基本数据判断能力,通过采集数据自动进行 信息的发送与统计,监控工作状态的同时,采取相应措 施进行维护。

效被其他电子信号屏蔽时,可添加手动开关,这样就能 为人工操作取得控制机会,增强其抗干扰的实际能 力[6]。还可以增加定位系统,客户端与服务器的基本 时间一旦出现误差,会直接影响命令执行时间,不能很

好地进行命令下达与任务转化,所以设立相应的GPS 能帮助网络及发射信号校准时间,保持发射命令的系 统设备与收集命令的系统设备能在时间上保持一致。 另外还可以优化通信模块,在提升参数数据信息收集 准确率的同时,能进一步实现通信方式的串行,从而对 整体设备形成相应的保护措施。4

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系

统中的具体应用

计算机技术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首先,能对发射机工作状态进行监测,在系统运行 过程中,经常出现故障的硬件设备大多在发射机 上[4],因此核查发射机的量值、参数等,对保护系统稳 定性有很大作用。在数据监测过程中,计算机有其相 应优势,能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进行监测与记录,加以智 能化的系统配备,对非正常工作状态及时上报。

其次,从监控方式而言,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集 中式监控体系,但集中式监控体系的设立往往有空间 限制,不能相对灵活地进行系统确认。另一种是远程 监控,事实上远程监控技术也是计算机技术的重要体 现,能克服空间局限,以遥感等通信技术为主要监控手 段,远程进行相应的访问、调控、记录等。将远程监控 与集中监控管理有机结合,能最大程度完善监控体系, 实现监控管理的有效性。

另外,计算机技术也存在智能化的应用方式,能更 加灵活地进行问题的自我处理

,一

旦发射机出现故障,

或是系统紊乱,在立即上报相应问题的同时,还能进行 急救措施,利用已存档备案设备进行相应系统覆盖与 系统维护[5],在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及时发挥预警作 用,实现人工维护。当计算机系统监测发现发射装置 处于不规律的工作状态时,根据其严重程度实现报警 信号的发射,值班人员要积极配合报警预警机制,实现 事故问题的及时处理。

5

加强计算机技术优化的具体措施

5. 1

更新技术、加强应用

实现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系统中

的合理有效优化,需要从技术本质上进行提升,比如在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系统中,利用计算机技术配备 相应备用设备,加强技术及时转化效率。在频道中配 备相应主用发射机,在发射机维修检查、控制硬件的同 时,配备备用设备及备用发射机,这样进行监控发射 时,能利用备用发射机,实现主用发射机的维修与护 理,提升硬件实际控制水平。又如取样接口电路等,也 需加强技术升级,可以对开关进行合理优化,在命令实

5.2提升操作人员的综合素养

提升操作人员的综合素养,使其在掌握计算机技 术的基础上,适应监控体系的实际应用,将理论化知识 转化成操作技能,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促进整体发 展。可采取加强操作管理人员综合培训等项目,设立 技术能力测验与考试,促进相关人员掌握技术技巧,熟 练应用计算机的同时,能正确认识广播电视无线发射 监控系统的应用模式[7]。

6结语

在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系统的应用方面,计算

机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能实现更进一步的提升 与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广播电视传播媒介而言有着不 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从根本上真正明确监控系统 的设计特点与设计原则,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应用的重 要意义,才能与时倶进,利用优化计算机技术中的监控 体系、提升操作人员的综合素养等方式,提升整个无线 监控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使节目能够正常、稳定地 进行播出。参考文献:

[1] 陈延娟.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发射监控过程中的应用探讨[J].

中国新通信,2016, (22) : 107.

[2] 宫茂庭.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技术中的应用[J].

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 (05):84 -85.

[3] 刘鹏鑫.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发射监控中的应用[J].科技传

播,2016,(09):73.

[4] 王晓楠.计算机自动监控技术在广播电视高山无线发射台中的应

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06) :148.

[5] 朱樱.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发射监控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

2015,(15) :97 -98.

[6] 李洪超.浅谈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后期制作及广播电视发射监

控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05) :64 -65.[7] 徐丽民.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中混凝土衬砌渠道防渗漏技术的运用

[J].民营科技,2014,(01):144.

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