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伤寒论》113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典型医案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伤寒论》113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典型医案

1疯癫——王廷俊医案(清)

纱帽街夏氏子,年甫二十五岁,病疯癫,来邀余诊,至夏家,见铁链锁疯者,面戴阳,口裂,骨里青惨,扬手掷足,哭笑无时。问病几何时,曰:两月。问服何药,出方予视,不离攻痰、败火诸峻剂。强诊,下指如窟,已虚极矣。先以洋参、桂圆,令煎浓汁与服,探其尚任药否。次日来告,得药可睡片刻,醒亦稍静。知可挽回,以桂甘龙牡汤投之。详告伊父:此药有旋乾转坤之力,服后狂甚往日,顷刻即定,一定即不复发,断不可令庸耳俗目见吾方,恐无知阻挠也。果一剂即应。往诊,已困卧无力,脉亦收敛,不似前空大无伦矣。原方再进二剂,睡卧安恬,语言有序。以炙甘草汤缓为调理,两月痊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炙甘草五钱,桂枝二钱半,生龙骨五钱,生牡蛎五钱。照原方一两折二钱半为大剂。《寿芝医案》《经方一剂起沉疴》《名医经方验案》论:此面戴阳,通脉四逆汤,也有此证。此用桂甘龙牡汤也治愈了,此疯癫者,当是惊狂之义。此面戴阳,也是阳气离根。桂枝甘草龙牡汤,是太阳坏病,坏入少阴,也是少阴病,也对应此戴阳,为少阴证。 2狂病——陈伯坛医案

南海董令患狂病,延先君(作者之父陈伯坛医案)诊治,切脉洪数,断曰:此火病也。经曰:'诸躁狂越皆属于火。”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数剂而愈。(《广东中医》1963年5期1~4页)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适用于因误治而致阴阳离决的阳浮于上、阴陷于下的烦躁证。此案之所谓“火病”乃是指“阳亢于上”,心神浮越之烦躁证状。此方取龙骨牡蛎之涩,抑亢阳以下交于阴,取桂枝辛温之品(但本方桂枝用量仅及桂枝甘草汤的四分之一),启阴气以上交于阳,其中甘草用量较多,目的在于资助中焦,使阴阳上下之气相交于中土,则阴阳离隔而烦躁自平。《经方研习》 5颈项强——万潜光医案

陆某,女,44岁。颈部不适4年,活动不便、发胀、有牵制感,

全身酸痛,下肢怕冷,左手无名指及小指发麻。检查:浅表淋巴(一),颈神经(一),颈部活动无障碍,右侧颈大神经有压痛,未引出病理反射。颈部x线摄片(一)。舌淡苔薄,脉细。诊为肌纤维组织炎。用西药炎痛喜康片等治疗无效。证属心阳不足,经脉失养。治宜助血运行,温煦诸脉。处以本方加味:桂枝、炙甘草、生龙牡、葛根各10克,生 1姜片,大枣30克。水煎服,10剂后病情大减。又服10剂,颈强肢脉诸症均。《实用经方集成》论:这本身就是外感病,葛根汤证。

6目瞤动——郝文轩医案

李某,女,30岁,1986年2月15日诊。左眼睑跳动,三月不愈,西医诊为眼肌痉挛,治而罔效。舌质正常,无苔,脉细而数,神情烦躁,唇淡口和,溲清便润。自云病后服蜈蚣、全蝎等药反益剧,此虚风妄动也。宜静以制动,施以龙牡,今反予虫类搜之,其气益张,无怪其投而弗效也。余予仲景桂甘龙牡汤,复阳宁风,并加白附子引入头面,2剂而愈。《内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神安筋柔,肌不再动矣。[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8,(1):30]《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论:《金匮》卷二:五脏风寒二,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本条左眼睑跳动,即是肝风内动。 7荨麻疹——聂天义医案

杨某,女,32岁。反复发作荨麻疹10年,此次发作20天,曾服强地松、静注钙剂罔效。自述风疹时起时消,瘙痒难忍,夜间尤甚,烦躁不安,双下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尺弱。此为阳虚而有热毒。治宜益气温阳,清热解毒。以本方加味:桂枝10克,甘草3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大黄10克,黄芩10克,黄连5克,附子10克,黄芪15克,银花30克,蝉蜕15克,苏木10克,地肤子20克,当归15克,木通10克,煎服2剂后风疹块减少,瘙痒减轻,夜能安寝。再进三剂,诸症消失。随访两年,未见复发。《实用经方集成》论:本案不是桂枝龙牡汤证,此就是外感营卫病。桂枝解表,二黄清热,当归行血,黄芪行营卫,也能治愈。本方虽然治愈了,但用桂甘龙牡汤加减,不如桂枝汤加减。

8自汗——岳美中医案

李某某,男,40岁,1972年6月11日就诊。患项部自汗,近日淋漓不止,频频作拭,颇感苦恼,要求中药治疗。诊其脉浮缓无力,汗自出。分析病情:项部是太阳经脉所过,长期汗出,系经气向上冲逆,持久不愈,必致虚弱。因投以仲景之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和阳降逆,协调营卫,收敛浮越之气。先服4剂,自汗止。再服4剂,以巩固疗效。按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本案项汗淋漓,心阳虚弱,阳不外固,故以桂枝甘草汤温补心阳治本,加龙骨、牡蛎固涩止汗以治标。《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名医经方验案》 14心悸胸闷房颤——张富阳医案

卓某,男,56岁。患者头晕、乏力、心悸、胸闷1月余,既往无心脏病史。诊见:夜间失眠,胃纳欠佳。舌淡,苔薄白,脉细结代。查心电图:快速性房颤,I1、Il、av导联T波低浅倒置。证属气血亏虚,心脉失养。治宜补益气血,安神宁心。处方:桂枝、炙甘草各10克,龙骨、牡蛎、丹参、党参、苦参各30克,酸枣仁、远志、五味子各10克。10剂。二诊:症状消失,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T波变化消失。(张富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心律失常举隅。陕西中医,1993,(8):371)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尚用于肌纤维组织炎、遗精、荨麻疹、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二联律、阵发性室上心动过速等)、心阳虚之心悸怔忡遗尿、心气虚之梦中遗尿等。辨证当掌握其病机特点为心阳不足,心神浮越。《经方治病经验录》 15心悸——刘渡舟医案

宋先生与余同住一院,时常交谈中医学术。一日,宋忽病心悸,悸甚而神不宁,坐立不安,乃邀余诊。其脉弦缓,按之无力。其舌淡而苔白。余曰:病因夜作耗神,心气虚而神不敛之所致。乃书:桂枝9克,炙甘草9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凡3剂而病愈。按语:舌淡苔白,脉弦而缓,按之无力,阳气虚象端露。《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离宫火衰,失于潜养,神气浮越,故病心悸而神不安宁。方以桂枝、甘草温振心阳,龙骨、牡蛎潜镇心神,标本

同治,三投而愈。《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名医经方验案》 16心悸案——刘渡舟医案

宋某,男,35岁。宋君的职业是教师,常常伏案工作至深夜,耗气伤神。忽一日突发心悸,严重时心神难定,坐立不安。舌质淡苔白,脉缓而弦,按之无力。此因过用心神,心气虚而神气不敛所致。桂枝9克 炙甘草9克 龙骨12克 牡蛎12克三剂。其1嘱其夜晚减少工作以养心神,果然药尽而安。解说:宋君的病证起于过劳多虑,过劳则伤气,多虑则伤神,所以,养生之法务在起居有常,劳逸相得。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是张仲景用来治疗因误用烧针,损伤心阳所引起的烦躁证,用桂枝、甘草温补心阳,龙骨、牡蛎安神定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桂枝、甘草二味药物,辛甘合化为阳,是张仲景用来治疗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心阳虚损,不能固护于上而出现心悸、胸闷等证的基本药物,临证之时,不可不知。《临证指南》论:这个医案好,即不用养心丹,也不用安神丸。此就是过劳伤神,中气升降失常。桂枝甘草升清阳之陷,龙骨牡蛎,敛神魂之浮越。 桂甘龙牡汤,提纲是火逆亡阳之症,而实际临床中没有火逆误治,但只要有伤神虚中,或者亡阳症,就会相同的症状出现,就都适用桂甘龙牡汤。阴阳互根于中气,每一个经方都从中气入手,以调和阴阳,所以治病疗效好,效率高。

17惊吓——胡希恕医案

刘某,男,30岁。初诊日期1966年4月5日:东北泰来地区出现一条疯狗,到处咬人,人人恐惧。一天患者不料遇到疯狗,虽未被咬伤,但被惊吓致病,出现心慌、惊悸、恐惧、失眠等症,用中西药治疗久不见效。经病人介绍而来京找胡老诊治。患者外观泰然,神色无异常,只是感心慌、胸闷、时有恐惧不能自主,常失眠盗汗,舌苔白腻,脉弦数。脉证合参,知为阳虚水逆而致心阳不振,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的适应证:桂枝四钱,炙甘草二钱,茯苓五钱,生龙骨一两,生牡蛎一两。结果:上药服六剂,诸症已,高兴回原籍,并来信告之一年多也未复发。《经方传真》《名医经方验案》论:惊则气厥不降,阴阳不交,阳浮外蒸则自汗出,阴沉木陷则发冲悸恐惧。本条

病因惊吓,则发惊恐,惊则胆木失根,恐则肝肾沉陷。失眠则阳气升浮,不能入阴。盗汗者,阳不入阴,外蒸而汗泄也。肺气不降,上焦不通,故苔白腻,少阳失根,则脉弦数,桂枝甘草,建中疏木,以升达肝肾,龙骨牡蛎,收敛神魂而止惊也,茯苓泻湿。 17惊吓——胡希恕医案

刘某,男,30岁。初诊日期1966年4月5日:东北泰来地区出现一条疯狗,到处咬人,人人恐惧。一天患者不料遇到疯狗,虽未被咬伤,但被惊吓致病,出现心慌、惊悸、恐惧、失眠等症,用中西药治疗久不见效。经病人介绍而来京找胡老诊治。患者外观泰然,神色无异常,只是感心慌、胸闷、时有恐惧不能自主,常失眠盗汗,舌苔白腻,脉弦数。脉证合参,知为阳虚水逆而致心阳不振,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的适应证:桂枝四钱,炙甘草二钱,茯苓五钱,生龙骨一两,生牡蛎一两。结果:上药服六剂,诸症已,高兴回原籍,并来信告之一年多也未复发。《经方传真》《名医经方验案》论:惊则气厥不降,阴阳不交,阳浮外蒸则自汗出,阴沉木陷则发冲悸恐惧。本条病因惊吓,则发惊恐,惊则胆木失根,恐则肝肾沉陷。失眠则阳气升浮,不能入阴。盗汗者,阳不入阴,外蒸而汗泄也。肺气不降,上焦不通,故苔白腻,少阳失根,则脉弦数,桂枝甘草,建中疏木,以升达肝肾,龙骨牡蛎,收敛神魂而止惊也,茯苓泻湿。 18惊吓——胡希恕医案

王某,女,26岁。空军翻译,旁观修理电线而受惊吓,出现惊悸,心慌,失眠,头痛,纳差恶心,时有喉中痰鸣,每有声响则心惊变色,躁烦而骂人不能自控,逐渐消瘦,由两人扶持来诊。苔白腻,脉弦滑寸浮。此寒饮郁久上犯,治以温化降逆。桂枝10克,生姜10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半夏12克,茯苓12克,生牡蛎15克,生龙骨15克。服3剂,心慌,喉中痰鸣减轻。服6剂,纳增,睡眠好转。再服10剂,诸症皆消。按语:阳虚而痰浊蒙蔽,心神被扰,故见上症,切中救逆汤之病病机,投之即效。《经方传真》《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名医经方验案》《经方讲习录》论:本条因惊吓致病,不是外感致病。惊吓则气厥不降,阴阳不交。所以此恶心脉弦者,为少阳甲木经

气不降,故见惊慌,头痛者,也非表证,浊气上壅之证,舌苔白腻者,肺气不降,津液凝瘀也。痰饮郁格,故见寸滑,喉中痰鸣。此不为外感,也就一受惊吓,则肝胆二气,横逆贼土,则见上下之证。本方生姜,半夏,茯苓是泻痰饮。此当加白芍,疏甲乙二木。 20心阳虚滑精——孙溥泉医案

丘某,男,大学生。于1968年冬季患滑精病,轻者一周3-4次,重时几乎每天1次。腰酸、耳鸣,身困乏力,失眠健忘,心悸气短,腹部怕凉,精神疲惫,小便后有白浊。舌淡苔白,脉沉细。乃心阳虚证,应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桂枝、甘草各9克,龙骨、牡蛎各15克,金樱子、覆盆子各15克,水煎服。吃5剂后诸证减轻,滑精减至一周2次:又服5剂,滑精止,睡眠亦有好转。后服归脾丸以巩固疗效,诸证亦随滑精止而逐渐痊愈,追访二年未见复发。《经方研习》论:本案为虚劳脱气之病。失眠、健忘、气短,此是上阳不降,滑精、心悸,此是下阳不升,此是阴阳不交,阴阳不能互根于中气,此为脱气之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