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据”教学设计
河北中学 白向云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次活动是在学生学完有理数这一章知识之后而进行的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这次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学好数学的同时,更好地做数学。安排本次活动用意有三:一是为学生今后学习方程、概率及统计等有关知识作铺垫;二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三是经历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决策水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数据的整理 2.难点:数据的分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利用有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协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据的处理过程,学会对数据的一些处理方法,形成自我反思与综合评价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形成尊重科学,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实现自我价值。
二、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自主探究法
这是一节数学活动课,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仅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所有活动都是学生由自主操作、自主探究来完成的,在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因此,我认为这节课采用自主探究法较为适宜,在学生探索的同时,我将注意展示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努力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点,与学生共同分享数学的乐趣,使数学活动成为再发现的载体。
本次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是活动的全程参与者,他们通过自主实践来参与学习,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有理数有关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处理方法。
三、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顺序,具备了一定的运算能力。但学生学法较单一,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数学知识向应用能力转变的时期,学生的理性分析(数据处理与决策)能力有待发展,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运用数学的意识有望提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活动
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
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举世瞩目,在数学方面也不例外,如在使用负数方面,古代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古代中国很早就开始将负数引人经济生活。在商业活动中,以收人钱为正,以付出钱为负,以余钱为正,以亏钱为负;在农业活动中,以增加粮食为正,以减少粮食为负。
史料证明,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中国已经开始使用负数,并且对负数已有较深刻的认识,这在世界上是首创。
(二)活动开展张扬个性
活动:
1.活动内容
记录本地一周的气温情况(可根据天气预报提供的资料),计算每天的温差以及这周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温差。 2.活动目标
体验有理数减法法则在生活中的运用。 3.活动形式
集中观看,小组合作。 4.评价形式
学生自评,师生互评。 5.活动步骤
(1)教师课件演示阳城县一周的天气预报情况;
(2)数据整理: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统计形式,并根据课件演示的数据完成统计与计算;
计算:星期一至星期五每日温差分别为__,这一周的平均温差为这周的平均最高气温为__,这周的平均最低气温为__。
(3)交流统计形式,比较每种统计形式的优势,交流计算结果;
(4)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本地一周的天气预报数据,完成数据的统计与计算;
(5)数据分析
要求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对本周天气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6)师生互评
对计算方法与数据处理方法的评价。 5.效果预测
(1)法则运用不熟练,导致计算错误; (2)计算正确且统计形式多样化。 6.措施
加强组内分工合作,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对法则运用更加熟练,让学生从计算中更好地理解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温差的概念,为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数据进行合理的整理提供思路。通过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让学生在极大的参与度中提高自己的数据处理能力。
(三)回顾反思拓展思维
1.学生回顾(知识、方法、思维、能力) (1)本次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2)本次活动你学会哪些数据的处理方法?
2.学生相互交流、评价,体会活动感受,形成共鸣。
通过活动的回顾与整体感受,让学生对有理数的运算法则有更清晰的认识,使学生的思维结构得到完善。
(四)作业布置活动延伸
下表列出了几个城市与北京的时差(带正号的数表示同一时刻比北京早的时数,如现在北京时间8点,则东京时间为9点) 城市 时差(时) 东京 +1 巴黎 -7 纽约 -13 芝加哥 -14 1.如果现在的北京时间是7点,那么现在的纽约时间是多少? 2.小明现在想给远在巴黎的姑妈打电话,你认为合适吗?
通过这道习题,让学生对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则有一个综合的运用。让活动延伸到课真正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