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沈周,字启南,长洲人,工诗善画。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②郡守欲荐周贤良,周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没,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③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以正德四年卒。 【注】①牣:满。②铨曹:吏部官员。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漫应曰( ) (2)宽备言其状( ) ..2.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父没,或劝之仕 B.卒供役而还 .. C.故患有所不辟也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项是( )(2分) A.①周以母故 ②而告以成功 .. B.①饭之而去 ②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
C.①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D.①入其姓名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6分) (1)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详写了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二)(10)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7分)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
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少而所与亲旧( ) (2)终身不造其门( ) .. (3)素号难治( ) (4)乃徙公治之(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饥民赖以全活 以吾一日长乎尔 .. B.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他植者则不然 .. C.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恍惊起而长嗟 ..
D.决狱之术多如此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1)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①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欧阳晔怎样的心理?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表现了欧阳晔口口、口口和口口的品质。(3分)
2
(三)(12)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7分)
卜式传
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
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自《汉书》,有删改)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5分)
(1)使者以闻( ) (2)布衣草履而牧羊( ) ... (3)岁余,羊肥息( ) (4)上过其羊所,善之(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臣生与人无争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 B.以田畜为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C.布衣草履而牧羊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 ..3. 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6分) (1)苟,子何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的认识的变化过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答 案
(一)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参考答案】⑴漫应曰(随便) ⑵宽备言其状(详细)(各1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解析】文言实词在具体文句中来贯通解释。 2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参考答案】B 【考点】通假字 【解析】A.通“殁”,去世。B. 完毕,终了。C. 同“避”,躲,设法躲开。D. 通“辨”,分别,辨别。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项是(2分) 【参考答案】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这里“文言虚词”的概念沿用传统提法。“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解析】A.①因为 ②用 B.①就 ②表方式
C.① ②表判断是 D.①代指“他的” ②代指那些。
3.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汉语(6分)
【参考答案】⑴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得分点:定语后置、疾、摄) ⑵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得分点:比、谒、引)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4.第③段详写了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从侧面衬托沈周影响之大和为人宽厚(一点1分) 【考点】对文言传记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析】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反应了郡守对沈周身份认识的加深,突出沈周的人格魅力。 5.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沈周厌入官场,素爱山林,欲行孝道。(一点1分)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考查重点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解析】通过阅读原文我们不难发现沈周之所以选择隐逸就是因为厌倦官场生活、向来钟情山林、行孝母亲。
(二)
1.(1)交往 (2)到 (3)一向 (4)调任 2.C
3.(1)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2)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4.对僧人贿赂不以为然,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安抚僧人。 5.廉洁 爱民 正直 睿智
(三)
1.(4分)(1)使„„知道(2)穿着布衣(3)繁殖(4)认为„„好
2.(2分)C【A、介词,和、同/动词,参加、参与;B、动词,当作、作为/介词,替;C、全是连词,表修饰;D、助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4
3.(6分)(1)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苟”、省略句、宾语前置,各1分)(2)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以时”、“辄”,句意,各1分)
4.(2分)丞相认为付出后要求回报是人之常情,卜式则为国家无私付出,不求回报,所以被认为不合“人情”。
5.(3分)皇帝开始不太了解卜式的为人,接着认识到他是忠厚的长者,最后发现他有治国才能。(答对1点给1分) 【参考译文】
卜式,是河南人。以耕种畜牧为业。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皇帝派人问卜式:“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使者说:“家里难道没有冤家仇人,想讲出来吗?”卜式说:“臣生来与人无争,家里贫穷的乡人,我就借钱给他;为人不善的,我就教他做好事。去到哪里,人们都顺从我,卜式有何冤事啊!” 使者说:“如果是这样,想要什麽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使者报告了朝廷。丞相弘说:“这不是人之常情,希望陛下不要允许。”于是,皇上没有接受卜式的请求。卜式回家,又到田里牧羊了。
一年多后,恰逢匈奴浑邪王等人投降,朝廷开支很大,国库空虚,贫民大迁徙,所有费用都靠朝廷补给,朝廷没法完全供给。卜式又拿出了20万给河南太守,用来发给迁徙的民众。河南上报富人救济贫民的名单,皇帝认出了卜式的名字,说:“这是以前希望捐出一半家产帮助边疆的人!”皇帝于是把卜式尊为长者,召见卜式,任命他为中郎。
起初,卜式不愿意做官,皇帝说:“我有羊在上林苑里,想让先生去牧养它们。”卜式做了郎官后,穿著布衣草鞋去牧羊。一年多后,羊肥壮又繁殖很多。皇帝探访他牧羊的地方,对这很满意。卜式说:“ 不仅仅是羊,治理人民也是这样。按时起居,凶恶的立即除去,不要让他败坏整个群体。”皇帝对他的话很惊奇,让他管理人民,有政治声誉。皇帝认为卜式朴实忠厚,任命他为相。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