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TAT与TIG 区别

2023-02-14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TAT与TIG 区别

破伤风抗毒素(TAT)是经胃酶消化后的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抗体),可用于破伤风梭菌感染的预防。

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TIG)是由高效价破伤风抗体的健康人血浆制备而成,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破伤风,尤其适用于对TAT有过敏反应者。

这两个药门、急诊基本是用于开放性外伤有感染破伤风危险的患者,以预防破伤风梭菌的感染。

TAT与TIG都是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只是一种来源于马血清,别一种来源于人血浆或血清,都含高效价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抗体),能特异地中和破伤风毒素,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破伤风梭菌感染的作用。

2010年版《中国国家处方集》写明:“开放性外伤(特别是创口深、污染严重者)有感染破伤风的危险时进行预防:凡已接受过破伤风类毒素免疫注射者,应在受伤后再注射1针类毒素加强免疫,不必注射抗毒素;未接受过类毒素免疫或免疫史不清楚者,须注射抗毒素预防,但也应同时开始类毒素预防注射,以获得持久免疫。”也就是说,即使有开放性外伤也不是所有人必须打TAT。

TAT说明书中明确指出“使用前必须做过敏试验。可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阳性反应,应尽量避免使用抗毒素。如必须使用时,可应用脱敏注射,并做好一切准备,一但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抢救。

破伤风抗生素脱敏注射法(0.7ml,+生理盐水至1ml) 次数 TAT(ml) 加0.9%氯化钠溶要点说明(注射途液 径) (ml) 1 0.1 0.9 肌肉注射 2 0.2 0.8 肌肉注射 3 0.3 0.7 肌肉注射 4 余量 稀释至1ml 肌肉注射 按表上,每隔20分钟肌肉注射TAT一次,直至完成总剂量注射(TAT1500U)。在脱敏注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发现患者有面色苍白、发绀、荨麻疹及头晕、心跳不等不适或过敏性休克时,应立即停止注射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如过敏反应轻微,可待症状消退后,酌情将剂量减少、注射次数增加,在密切观察患者情况下,使脱敏注射顺利进行完成。

脱敏注射法:在一般情况下,可用氯化钠注射液将抗毒素稀释 10倍,分小量数次作皮下注射,每次注射后观察30分钟。第1次可注射10倍稀释的抗毒素0.2m1,观察无紫绀、气喘或显著呼吸短促、脉搏

加速时,即可注射第2次0.4m1。如仍无反应,则可注射第3次0.8m1。如仍无反应,可将安瓿中未稀释的抗毒素全量作皮下或肌内注射。

有过敏史或过敏试验强阳性者,应将第1次注射量和以后的递增量适当减少,分多次注射,以免发生剧烈反应。 ”由此可见TAT过敏试验阳性的还是可以用TAT,不过得慎用,得用脱敏注射法。

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不需作皮试,只限臀部肌内注射,不得作静脉注射。“尤其适用于对TAT有过敏反应者。”从这方面来讲确实它比TAT用起来更方便。 另外,TAT的不良反应有:1.过敏休克:可在注射中或注射后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内突然发生。 2.血清病:主要症状为荨麻疹、发烧、淋巴结肿大、局部浮肿,偶有蛋白尿、呕吐、关节痛,注射部位可出现红斑、瘙痒及水肿。一般在注射后7-14天或注射后2-4天发病。而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一般无不良反应。极少数人注射局部可出现红肿、疼痛感。

综上所述,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比TAT有一定的优势,但其说明书(成都蓉生药业)中醒目警示:“因原料来自人血,虽然对原料血浆进行了相关病原学的筛查,并在生产工艺中加入了去除和灭活病毒的措施,但理论上仍存在传播某些已知和未知病原体的潜在风险,临床使用时应权衡利弊。”因此,不管是医务人员还是患儿家长都应该理性、全面地来看待TAT和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