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水循环教案
【篇一: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3.1《自然界的水循环》
理科 第4组 no.14
高中地理 刘畅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 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 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 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之间的联系;
2.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难点:
1.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多问题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习的,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客观方面:学校教学题材还不够完善,实验操作难度大。主观方面:学生各自知识储备不一样,所以对同一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别。
【篇二:高一地理 《水的运动(水循环)》教案 中图版必修1】
2-2水的运动第一课时:《水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主要类型、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水循环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各种水循环类型的示意图,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的表述水循环的过程;能够利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德育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运动的规律性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通过问题讨论,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及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过程及成因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问题讨论法;
学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学生实验、问题讨论、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
【激趣设悬引入】
李白诗《将进酒》中有两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其实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错误,你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吗?违背了地理学中的什么原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二节 水的运动的第一课时:水循环
板书:水循环
【实验探究】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做好教材上“模拟水循环”的实验。为了让实验更明显、快速,可以适当改变实验条件,把“将器皿放在阳光下直晒或用台灯直接照射”的条件改为在“器皿下用酒精灯加热”。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如下一些问题:
1、器皿中的水和小瓶中装的沙分别相当于现实中的什么?
2、为什么要在塑料纸盖上压放石头,且要放在装沙小瓶的正上方,其作用是什么?
3、要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归纳: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水从器皿中蒸发,然后在塑料纸上凝结,并沿压放石头
的正下方滴落到小瓶中的沙上,这就类似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课件展示】
如下图。 j
1学生回答: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
2、各种水循环的完成,各要通过哪些主要的环节?
学生回答: 1
用心 爱心 专心
海陆间大循环: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地表、地下)——海洋
海上内循环: 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到海洋
陆地内循环: 陆地水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到陆地
3、根据水循环的过程,你能给水循环下个定义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自然界中的水,通过各个环节,在各种水体之间连续运动的过程叫水
循环。
4、讨论水循环的意义。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归纳:①水循环联系了地球的各个圈层,并在各个圈层间进行物质和
能量的交换。②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再生,并能持续利用③塑造了千姿
百态的地表形态。
【问题回放】
学生回答,新课引入时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学习水循环的知识,李白诗句中的“奔流到海不
复回”违背了水循环的原理。
【知识扩展】
为了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水资源,趋利避害,人类根据水循环的原理,修建了众多
的水利工程。如我国举世闻名的三峡水利工程;我国21世纪实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超大型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它们都是利用水循环的原理,通过影响水循环地表径流这个环节,从而改变了水资源的时间分配和空间分配,实现了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配置,达到了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学生活动】
讨论题:既然水是可以循环并能不断更新、再生,所以说水资源是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这个观点。说一说你的理由。
讨论过程略。
【信息反馈】
1、修水库可以起到调节河川径流变化、防洪抗旱的作用。
2、塔里木河主要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
3、我国东南地区夏季的东南风属于水循环过程中的水汽输送环节。
4、水循环能使海陆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5、水资源的不断更新和再生主要通过陆地内循环来实现。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一、水循环的定义和类型: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
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海陆间大循环 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地表、地下)——海洋
海上内循环 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到海洋
陆地内循环 陆地水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到陆地
四、水循环的主要意义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篇三:高中地理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开场白: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自然界的水循环》这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地理必修ⅰ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三维目标定向
⑴.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⑵.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布置思考题《如果地球没有了水》,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②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通过说,指,
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4,教学重点
① 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② 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① 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② 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二,说教法
1.创设情景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2.讨论法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3.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4.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
三,说学法
1,学会用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
2,学会探究: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黄河断流的原因. 3,学会合作:学生讨论合作收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活动.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
相
互
联
系
的
水
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