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一)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2005年11月・第33卷・第11期Vol. 33 No.11,2005SHANGHAI TEXTILE SCIENCE&TECHNOLOGY上海纺织科技综合述评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一)王丽萍,,李创2(1东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051;2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30)摘要:从产业竞争力评价理论出发,深人探讨了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各主要竞争对手的产业优势和发展前景,        并基于我国纺织品在欧盟市场的出口情况作了实证分析,为提升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客观而有针对性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纺织品;国际贸易;国际市场;中国中图分类号:TS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044 (2005) 11-0001-03Investigation of i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hinese textile industry(1)WANG Li-ping',Ll Chuang'1,China)(1. 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China)(2.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ghai Jisotong Universiy, tShanghai 200030,Abstract; This paper probe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ts intenr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hinese textile industry and their industry ad-ss evaluation theory.Mor.Moreeover,sveor         ,,ome demonstrationvantage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his maincompetitors from industy rcompetitivenepertinent decision reference for imanalyses are made based on export situation at EU market, which provides objective andproving i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hinese textile industyr.Key words; textiles;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rnational market; China    纺织产业一直被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典型,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其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而成为世界纺织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其纺织品生产和出口量迅猛增长,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张。因此,从表面上看发展中国家已经取代了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纺织产业的主体。然而,深人分析后会发现近10年的世界纺织品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中,发达国家所占比重都在40 %以上。从全球纺织品出口企业排行榜和纺织企业销售收人以及全球著名纺织品牌的拥有数量和分布情况看,发达国家约拥有七成以上的份额,而且前50强企业基本都被发达国家所垄断。从纺织产业的科研投人、产品开发、先进技术和设备占有量的国际比较看,依然是发达国家占有绝对优势。从纺织品的功能创新、外观设计、国际营销和产品服务等方面看,发达国家对市场的占有率、影响力和控制力都要远远优于发展中国家。而且,在很多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方面发达国家仍然是纺织产业的开拓者和领航者。因此,发达国家在世界纺织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可轻视。因此,我们必须深人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纺织产业现状,找出其优势与差距,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发展中国家所处的不利局面。价定义不一,但大都以国外的研究为基石,只是强调的角度有所不同,其基本含义一致。概括地说,产业竞争力评价是以国际市场为竞争舞台,以某一产业为研究对象,以国家为基本单元进行国际间的产业对比研究,其内容丰富,不仅包括产业规模、经济增长、工业化水平和知识化程度,还包括产业前沿和国际产业差距及其变化等,而且与关联产业、基础建设、金融服务、政治环境,甚至与国际贸易关系和世界经济形势等影响产业发展的种种因素都有关。总之,产业竞争力评价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主体具有的某种能力,由于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因此它不是时间一百分比坐标系上的一个点,而是一段时间内的某种趋势。其次,国际竞争不是一个零和博弈,不同主体都可以从经济竞争中获得利益。再次,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有在与其他主体的互相比较中才能获得真正价值。最后,产业国际竞争力不能仅由产品价格或生产能力确定,也不能单纯以出口产品是否是高技术产品或基础工业产品来确定。产业竞争力评价离不开评价指标的选择与计算,    目前常用的评价指标有两大类。第一类是产业竞争力成果指标,主要是利用贸易    数据指标进行评价,如净出口指标、显示性优势指数以及相对贸易指数等。这三个指标的含义也不完全相同,如净出口指标主要是指一国在某产业的出口比进口所占优势的强弱;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则主要用来表示一国某产业相对于国际平均水平的差距;而相对1产业竞争力评价的主要指标分析目前国内理论界对于产业层次上的国际竞争力评    收稿日期:2005-08-29作者简介:王丽萍(1977-),女,山西昔阳人,东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行为金融研究。上海纺织科技SHANGHAI TEXTILE SCIENCE&TECHNOLOG丫综合述评竞争优势指标较前两者更能反映与竞争对手的较量行为,在区域国际市场比较中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比性。第二类是产业竞争力原因指标,主要包括影响产    业竞争力高低的直接和间接因素指标,如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成本、产品质量、企业规模和科技创新能力等。不同因素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力大小也不尽相等,因此,它们在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中被赋予不同的权重。2纺织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深人分析我国纺织产业的竞争实力和增长潜力,全面揭示我国纺织产业的竞争现状与存在问题,本文主要选取影响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几个重点指标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2.1劳动力国际比较劳动力的国际比较主要通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    成本这两个指标进行评价。劳动生产率是单位劳动力投人所发生的产出;劳动力成本主要是考察雇佣一个劳动力平均每小时所需支付的费用。中印国度巴基土英韩意国大美瑞国士本日本士国国港国日瑞美英香韩土耳中印国度巴斯耳利其基斯坦其国坦1)劳动生产率比较(2)劳动成本比较图1纺织产业劳动生产率和成本比较      图1资料来源为2002/2003纺织行业发展报告Werner International Consultant转载)。从图1(1)国际劳动生产率比较来看,    我国纺织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不仅远远落后于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而且也落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仅相当于巴基斯坦劳动生产率的四分之一。从图1(2)劳动力成本比较来看,我国纺织产业具有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福利条件的不断改善,工人工资不断增长,我国纺织产业的劳动力成本涨幅较快,近几年一直保持了高达10%左右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其增长势头已经超过了印度、巴基斯坦、印尼等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正在缩小。如果将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结合起来,我们会发现,我国纺织产业的活劳动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劳动力成本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我国纺织产业正在逐步失去廉价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劳动力结构的优化配置,尽快提高2005年11月・第33卷・第11期Vol. 33 No. 11.2005我国纺织产业的劳动生产率。2.2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产业竞争力评价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    的指标。在以往的产品质量研究中多以产品单价(单位质量的产品价格或者单件价格的产品)作为显性质量比较指标。事实上,如果以单位质量的产品价格反映产品质量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单位质量的丝质品天然地具有高单价的特性;如果以单件产品的价格来决定产品的质量高低,也会因为出口产品结构不同等原因而导致平均每件产品的价格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整体质量高低。因此,为了更加客观地反映产品的质量特性,本文利用模糊处理方法将同一市场上相互竞争的产品分成高、中、低三档,分别累计,进而比较各国出口产品的质量结构(见图2),通过质量结构反映该国产品的质量竞争力。姗日高档80%因中档哪国底档奶抓。图2纺织产业出口产品质量结构图          从图2看出,欧盟、美国出口的产品以高档品为    主,比重都在50%以上,印度和土耳其出口的纺织品主要以中档品为主,约占65%。由于我国纺织品主要经由香港进行转口贸易,且国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大,特别是原创性品牌占有率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更大,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香港地区出口产品的质量。随着高新技术不断向传统产业渗透,人们对产品的期望越来越高,要求更多功能、更高品质和能够张显个性的产品不断涌现,这已经成为了世界纺织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我国纺织产业的资源优势和低成本优势,因为产品进人市场首先是质的竞争,在同质条件下才能进行价格比较,因此,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水平才是增强产业竞争力制胜的必然选择。2.3企业规模从企业实力来看,    伴随我国企业的改革和重组,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已经进人了全面提升的新时期。据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资料显示,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纺织产业的企业单位总数达28 000多户,销售收人上亿元的纺织企业占全行业企业总数的8.86%,工业总产值3 222亿元人民币,其中销售收人亿元以上的纺织企业的贡献率为55.35%。从纺织产业整体经济2005年11月・第33卷・第11期Vol      . 33 No. 11,2005SHANGHAI TEXTILE SCIENCE&TECHNOLOGY上海纺织科技综合述评流大型企业,而且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和新技术数量也很高。以美国为例,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占全国创新总量的55%以上;同样地,欧盟境内的中小企业,其R&D5倍,它们甚至总量还是个体实力都显得比较薄弱,以2002年Textile部门投人所产出的新产品是大企业的3.还是一些重要领域的开拓者和领航者。Witrschaft公布的全球纺织企业前100强销售排行榜以上分析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我国目前还只是世    为例,中国大陆仅有江苏阳光集团(第50名)和南京纺织集团(第100名)人围,香港和台湾地区分别有2家界纺织大国而不是纺织强国,更重要的是,我国纺织产和4家,而美国为34家、欧盟21家、日本20家、韩国4业所取得的成绩还主要是基于传统的富裕劳动力和许而国际竞争越来越多的是靠拥有高家、土耳其3家、印度2家、巴西2家,此外,瑞士、印多低技能加工厂,尼、沙特、以色列、叙利亚和埃及各有1家。从实际销新技术人才、创造高附加值产品和进行高度自动化和售收人金额来看,我国大陆2家纺织企业销售收人总智能化生产的“三高”型纺织企业。世界纺织产业的额为9.53亿欧元,而世界排名第一的Sara Lee公司的科技进步和国际转移使得纺织产业在发达国家已经开销售总额为82.29亿欧元,为我国2家企业总和的8.6始了新的产业升级,而在发展中国家依然属劳动密集倍,即使是世界排名第32位的Damart公司,其销售收型产业。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未来纺织产业的最人也达到了9.74亿欧元,仍高于我国2家企业之和。大赢家不完全取决于贸易量的多少或市场占有率的大虽然近几年我国亏损纺织企业占全行业的比例逐年下小,而关键在于产业的整体实力和成长潜力。降,优势企业纷纷突现,纺织企业整体实力发生了变参考文献:运行情况来看,我国的纺织产业通过引人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已经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但是,与国际大型纺织企业相比,我国的龙头纺织企业无论是化,但是纺织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依然比较低。2003年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按销售收入排名的前十家企业销售收人总额不足500亿元,还不到全行业销售收入总额的5%。选取主要行业(棉、麻、毛和化纤行业)前五名的销售收人汇总,也只占全行业销售收人总额的6 %略高。由此看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要想在国际比较仁1]陈卫平,朱述斌.国内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综述〔J〕教学与研究,      2002(4) :57一61.[2」狄昂照,吴明录.国际竞争力仁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146-147.        [3」施禹之.WTO与中国纺织工业【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132 ̄138.      中占有竞争优势,必须做大做强,提高自身的整体实力,走集群化发展的道路。2.4科技创新能力我国一些大型纺织企业虽然资产规模较大,    拥有较多的资金和先进的设备,但是没有创新思维,缺乏开发能力,没有品牌产品,相当于盲目地投资铺大摊子,而中仁4]   Werner S. The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yir n the EU-A Survey[      J].Enterprise Papers,2001 , (2) :1一59.[5]李创,王丽萍,任荣明.中国纺织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研究综述【J].丝绸,      2005(1):41一44.[6]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02/2003纺织工业行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纺织工业出版社,      2004.小企业又没能抓住机会挖掘市场空间,填补需求空缺,灵活机动地应变市场,结果我国的纺织企业整体表现为大而不强,小而不活。而一些发达国家不仅拥有许多一[7」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行业发展报告—纺织业I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8」李创,王丽萍,任荣明.产品差异化与竟争力分析—以纺织服装行业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5(3):37一42.[9〕金暗.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未完待续)        新一代的Zi                      nser 351/451环锭纺纱机    新一代Zinser 351环锭纺纱机可供传统环锭纺纱和紧密纺纱使用,相应技术革新为:1.伺服牵伸一“纱线捻度”和“牵伸”的参数可通过电子牵伸装置的传动进行便捷变更;2.新型CoWeMat一在高速运转时落纱时间最少;3. OptiSuction一纱线断头抽吸能量最佳;OptiMove一分离式、可简易调节的横动导杆传动;EasySpin一自清洁操作面。可提供的选择:1. FangDraft一有一定质量和捻度变化的花式结构纱和装饰纱;2.“软”包芯纱和“硬”包芯纱;3.赛络纱(双纱纺捻);4.包芯纺与双纱纺捻法的组合;5. OptiStart-钢丝圈进人运行的程序;6. OptiStep一纺纱程序;7.FilaGuard一单纱控制装置;8. RovingGuard一纤维条自制动;9. DataGuard一机器数据收集;10. RingPilot一运转参数收集;11.锭盘清洁;12.筒子架的分布范围。451型可用于精梳毛纱生产,仅作一处改进,即携有假捻器的弱气圈纺纱,而在可供的选择中无FangDraft类内容。摘译自瑞士Mi                tex,2004,(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