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流动儿童_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总第215期)

33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

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刘󰀁杨

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所,北京󰀁100086)

1,2

1

1

3

(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2󰀁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摘要]󰀁采用自尊、生活满意度、孤独感、抑郁、社交焦虑和问题行为问卷对五省2134名农村籍流动儿童、双留守儿童、单留守儿童、曾留守儿童、一般儿童进行调查,以考察留守与流动对农村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总的社会适应方面,一般儿童最好,明显优于三类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较好,明显优于双留守儿童;(2)在社会适应各指标上,与一般儿童相比,三类留守儿童的自尊低、孤独感强,双留守、曾留守儿童的抑郁高,单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高,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强、生活满意度高;与双留守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自尊高、抑郁低;(3)上述差异在女生和/或小学生中表现明显。这表明,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对儿童社会适应有不利影响,流动对儿童社会适应无明显不利影响。

󰀁󰀁[关键词]󰀁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一般儿童;社会适应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209(2009)05󰀁0033󰀁08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加快,青壮年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已婚且有子女的父亲或(和)母亲也加入到外出务工大军的队伍。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外出打工父母将子女带在身边,设法让其在打工城市入学,但户籍仍然留在农村,这些儿童被称为󰀁流动儿童󰀁;大部分进城务工父母由于无力支付孩子进城就读所面临的住宿费、学费等诸多开支以及其他原因,只能将子女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或留守在家的父母一方或亲戚抚养照顾,造成亲子长期不能共同生活的局面,因而出现了大批的󰀁农村留守儿童󰀁,简称留守儿童。目前,我国至少有1981万余名流动儿童[1],大约3230万名留守儿童[2]。由于这两类儿童的生存环境均具有特殊性,且规模均非常庞大,因此他们的社会适应状况引起了广泛关注。

󰀁󰀁[收稿日期]󰀁2009-04-22

社会适应是指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的观念、行为方式随之而改变,使之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过程[3](P1068)。流动儿童跟随父母由农村进入陌生的城市生活,虽然家庭内部人员结构没有发生改变,但家庭外部环境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里优越的教育环境、人文环境、知识环境为其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户籍的限制使得他们的某些基本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譬如,在升学、就业方面不能享受到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权利),显然,流动儿童需要对家庭外部环境进行重新适应。对留守儿童而言,父母外出打工后,尽管家庭外部环境没有发生改变,但由于亲子长期不能共同生活在一起,容易造成亲情缺失;同时,与代理监护人生活在一起或一方监护人缺失均使得原有的家庭内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就是说,留守儿童需要对家庭内部抚养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应。因此,探讨流动与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一定程度上就是探

[作者简介]󰀁方晓义(1965-),男,四川省双流县人,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流动儿童的社会处境、心理发展状况及需求的研究󰀁(05JJDXLX163);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留守儿童人格适应问题研究󰀁(XJK06BXL002)。

34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总第215期)

一个合适的共同的参照系,研究的内部效度有待提高。(2)多数研究往往仅关注社会适应的某个方面,评价的指标过于单一,缺乏对流动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状况的总体把握。因此,对流动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状况的认识仍然非常模糊。

本研究以父母从未外出打工儿童(即一般儿童)为对照,从自尊、生活满意度、孤独、抑郁、焦虑、问题行为等6个方面对流动儿童、双留守儿童、单留守儿童、曾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进行比较,以期较为准确地评估流动与留守现象给农村籍儿童社会适应带来的影响。

讨家庭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变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问题[4]。

家庭外部环境或内部环境的变化究竟给儿童的社会适应带来了哪些影响?一些研究表明,与城市籍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较低[5]、孤独感较强[6]、问题行为较多[7]、消极的人格品质较突出[8]。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自尊水平低

[9]

、状态焦虑水平较高[10]、违法和违纪行为较多。同时,访谈研究揭示,留守儿童普遍体验到孤

[12]

[11]

独感、委屈难过、敏感自卑以及忧虑情绪。上述

结果说明,与相同生活环境下的对照儿童相比,无论是流动儿童还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社会适应状况均处于明显劣势。

然而,在阅读上述文献后不难发现,现有研究存在以下问题:(1)尚不能准确评估流动与留守给儿童社会适应带来的影响。例如,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低于城市儿童,其中的原因除了流动本身可能带来了一些影响外,还可能与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较大有关。换言之,在社会适应方面,流动儿童在还没有流动之前就可能已经落后于城市儿童了。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也是如此。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中途回家后不再外出,这种曾经留守的生活可能给儿童的发展带来了难以弥补的损失,但现有的绝大多数研究仅仅根据󰀁现在父母是否外出打工󰀁这一因素把农村儿童分为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忽视了曾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显然,得出的结论并不可靠。这就是说,从考察流动与留守给儿童发展带来的影响来看,无论是流动儿童的研究还是留守儿童的研究,都缺乏

表1

流动儿童男

小四小五小六初一初二初三合计

665963999330

742

女425453856929

双留守儿童男263639343939

494

女294055485851

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有效样本共2134名,包括流动儿童788名(占总样本36󰀁9%),双留守儿童502名(占总样本23󰀁5%),单留守386名(占总样本

18󰀁1%),曾留守儿童(指父母现在均在家务农,但一方或双方曾经在外打工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儿童)267名(占总样本12󰀁5%),一般儿童(即父母从未外出打工儿童)191名(占总样本9󰀁0%)。所有被试均以班为单位进行整群取样。其中,流动儿童选自北京郊区的5所公立学校和1所打工子弟学校,户籍主要来自四川、湖北、河南、安徽、河北五省,性别或年级信息缺失36人;双留守儿童、单留守儿童、曾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选自流动儿童户籍所在省份的12所农村中小学,其性别或年级信息缺失依次为8人、14人、7人、5人。五类儿童的性别、年级分布情况见表1。

研究对象的构成及性别、年级信息

单留守儿童男403236233223

372

女133528373340

曾留守儿童男251826272215

260

女192322271917

一般儿童男111520181512

186

女171814181612

范兴华,等󰀁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内容除涉及儿童性别、年龄、年级、父母外出打工情况等人口统计学信息外,主要包括以下

六方面内容:

1.自尊量表: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13],有研究指出第8题󰀁我希望我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尊重󰀁具有中西文化差异,应改为正向计分或删除

[14]

35

求所有项目的均分。均分越高,表明被试的抑郁程度越严重。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系数为0󰀁84。

5.社交焦虑问卷:选自LaGreca等人编制、马弘修订的中文版[13](P200-319)

,共10个项目,反映

儿童害怕否定评价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项目为4点记分,0为󰀁从不这样󰀁、3为󰀁总是这样󰀁。采用10个项目的平均分作为问卷得分。均分越高,代表被试的社交焦虑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系数为0󰀁83。

6.问题行为问卷:该问卷由方晓义编制[17],内容涉及吸烟、饮酒、打架、逃学等20种问题行为,让儿童回答在过去半年中自己出现这些行为的频率。量表采用四级评分,0为󰀁从未󰀁,3为󰀁经常󰀁。采用所有项目的均分代表问卷得分。均分越高,说明问题行为越多。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系数为0󰀁78。

。删除该题后得到本研究的最终问卷共9题,

采用4点评分,从1󰀁非常符合󰀁到4󰀁很不符合󰀁。将其中四道题反向计分后与其他题目得分相加,取

其平均分作为自尊水平的指标,分数越高,代表自尊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系数为0󰀁79。

2.总体生活满意度:该量表由Huebner编制

[15]

,用于测量过去一个月来被试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总体看法,共7个项目,4点计分,1表示󰀁从不这样认为󰀁,2表示󰀁有时这样认为󰀁,3表示󰀁经常这样认为󰀁,4表示󰀁总是这样认为󰀁。负向题经正向转换后,求问卷的平均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的总体生活满意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

三、结果与分析

(一)五类农村籍儿童在社会适应各指标上的比较

总样本以及五类儿童在社会适应各指标上的得分见表2。以儿童类型为分组变量,以社会适应各指标为结果变量进行MANOVA分析。结果发

现,在总的社会适应上,儿童类型存在明显的主效应(Wilks󰀁󰀁=0󰀁95,F=4󰀁50,p<0󰀁001)。单变量方差分析发现,在自尊、生活满意度、孤独感、抑郁上,儿童类型的主效应显著。事后检验发现,一般儿童、流动儿童的自尊显著高于双留守、单留守、曾留守儿童;单留守、流动儿童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曾留守与一般儿童;一般儿童的孤独感显著低于其他四类儿童;一般儿童的抑郁显著低于双留守与曾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得分显著低于双留守儿童。

󰀁系数为0󰀁67。

3.孤独感问卷:采用邹泓修订的孤独感问卷进行测量[16](P73-89),该问卷共21个项目,包括纯孤独感、对自己社交能力的知觉、对目前同伴关系的评价和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4个维度。问卷为4级计分,1代表󰀁一点都不符合󰀁,4代表󰀁完全符合󰀁。将社交能力知觉分问卷的项目记分反向转换后,计算问卷所有项目的均分。均分越高,代表孤独感越强烈。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系数为0󰀁89。

4.抑郁量表:取自Radloff编制的抑郁量表

[13](P200-319)

,要求被试回答在过去一周内出现各种抑郁状况的程度。答案为4点记分,1为󰀁没有󰀁,4为󰀁总是󰀁,共20题。正向题经反向转换后,

表2

n

总样本流动儿童󰀁双留守儿童󰀁单留守儿童󰀁

1987767448330

自尊2󰀁80󰀁0󰀁442󰀁85󰀁0󰀁462󰀁71󰀁0󰀁412󰀁77󰀁0󰀁41

五类农村籍儿童在社会适应各指标上的比较(M󰀁SD)

生活满意度2󰀁42󰀁0󰀁512󰀁45󰀁0󰀁522󰀁41󰀁0󰀁502󰀁47󰀁0󰀁52

孤独感1󰀁94󰀁0󰀁531󰀁95󰀁0󰀁591󰀁99󰀁0󰀁501󰀁95󰀁0󰀁50

抑郁1󰀁99󰀁0󰀁481󰀁96󰀁0󰀁542󰀁04󰀁0󰀁451󰀁99󰀁0󰀁44

社交焦虑1󰀁75󰀁0󰀁461󰀁78󰀁0󰀁551󰀁73󰀁0󰀁391󰀁72󰀁0󰀁38

问题行为1󰀁22󰀁0󰀁301󰀁22󰀁0󰀁331󰀁22󰀁0󰀁281󰀁23󰀁0󰀁27

36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总第215期)

续表2

n

自尊2󰀁77󰀁0󰀁412󰀁89󰀁0󰀁4310󰀁42***󰀁󰀂>󰀁󰀂

五类农村籍儿童在社会适应各指标上的比较(M󰀁SD)生活满意度2󰀁35󰀁0󰀁462󰀁37󰀁0󰀁493󰀁21*!󰀂>󰀁󰀂

孤独感1󰀁93󰀁0󰀁461󰀁79󰀁0󰀁494󰀁83***󰀂<󰀁󰀂 !

抑郁2󰀁04󰀁0󰀁401󰀁90󰀁0󰀁434󰀁77***󰀁<󰀁󰀂,󰀁<󰀁

社交焦虑1󰀁79󰀁0󰀁361󰀁69󰀁0󰀁422󰀁36

问题行为1󰀁25󰀁0󰀁291󰀁20󰀁0󰀁221󰀁07

曾留守儿童󰀁一般儿童󰀁F(4,1982)多重比较

254188

󰀁󰀁注:*p<0󰀁05,**p<0󰀁01,***p<0󰀁001,以下均同。

(二)同性别五类农村籍儿童在社会适应各指标上的比较

男性、女性五类儿童在社会适应各指标上的得

分见表3。以儿童类型为分组变量分别对男性、女性儿童的社会适应得分进行MANOVA分析。结果表明,在总的社会适应上,男生(Wilks󰀁󰀁=0󰀁95,F=2󰀁35,p<0󰀁001)、女生(Wilks󰀁󰀁=0󰀁92,F=3󰀁36,p<0󰀁001)中儿童类型的主效应均显著。对男生而言,自尊、生活满意度、孤独感上的儿童类型

表3

自尊

男流动儿童(N=414)󰀁双留守儿童(N=193)󰀁单留守儿童(N=165)󰀁曾留守儿童(N=124)󰀁一般儿童(N=92)󰀁

F(4,983)多重比较

女流动儿童(N=334)󰀁双留守儿童(N=250)󰀁单留守儿童(N=162)󰀁曾留守儿童(N=127)󰀁一般儿童(N=95)󰀁

F(4,963)多重比较

2󰀁82󰀁0󰀁432󰀁72󰀁0󰀁402󰀁81󰀁0󰀁422󰀁81󰀁0󰀁402󰀁91󰀁0󰀁443󰀁50**󰀁󰀂>󰀁2󰀁89󰀁0󰀁492󰀁70󰀁0󰀁422󰀁74󰀁0󰀁402󰀁73󰀁0󰀁422󰀁86󰀁0󰀁438󰀁95***󰀁>󰀁󰀂 ,󰀁>󰀁

生活满意度2󰀁45󰀁0󰀁502󰀁44󰀁0󰀁482󰀁46󰀁0󰀁472󰀁31󰀁0󰀁432󰀁35󰀁0󰀁492󰀁96*󰀂󰀁 >󰀁2󰀁45󰀁0󰀁542󰀁38󰀁0󰀁512󰀁48󰀁0󰀁572󰀁38󰀁0󰀁492󰀁49󰀁0󰀁50

1󰀁41

主效应显著,其中,流动儿童、一般儿童的自尊显著高于双留守儿童,流动、单留守、双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曾留守儿童;一般儿童的孤独感显

著低于流动、双留守儿童。对女生而言,自尊、抑郁、社交焦虑的儿童类型主效应显著,其中,流动儿童的自尊显著高于单留守、双留守、曾留守儿童,抑郁显著低于双留守与曾留守儿童;一般儿童的自尊显著高于双留守儿童,抑郁显著低于双留守、曾留守儿童,社交焦虑显著低于曾留守儿童。

孤独感2󰀁00󰀁0󰀁582󰀁00󰀁0󰀁461󰀁97󰀁0󰀁481󰀁93󰀁0󰀁461󰀁80󰀁0󰀁493󰀁26*󰀂<󰀁󰀂1󰀁89󰀁0󰀁611󰀁97󰀁0󰀁531󰀁93󰀁0󰀁511󰀁92󰀁0󰀁451󰀁78󰀁0󰀁492󰀁17

1󰀁93󰀁0󰀁552󰀁06󰀁0󰀁491󰀁99󰀁0󰀁432󰀁06󰀁0󰀁411󰀁91󰀁0󰀁423󰀁82**󰀁󰀂<󰀁󰀂

1󰀁82󰀁0󰀁561󰀁77󰀁0󰀁391󰀁76󰀁0󰀁381󰀁86󰀁0󰀁351󰀁69󰀁0󰀁412󰀁40* <󰀁

1󰀁16󰀁0󰀁301󰀁16󰀁0󰀁251󰀁17󰀁0󰀁261󰀁26󰀁0󰀁291󰀁15󰀁0󰀁21

1󰀁19

抑郁1󰀁99󰀁0󰀁522󰀁03󰀁0󰀁402󰀁00󰀁0󰀁432󰀁02󰀁0󰀁391󰀁89󰀁0󰀁43

1󰀁52

社交焦虑1󰀁74󰀁0󰀁541󰀁68󰀁0󰀁371󰀁68󰀁0󰀁381󰀁72󰀁0󰀁361󰀁69󰀁0󰀁440󰀁98

问题行为1󰀁28󰀁0󰀁351󰀁30󰀁0󰀁301󰀁29󰀁0󰀁271󰀁30󰀁0󰀁291󰀁25󰀁0󰀁21

0󰀁47

同性别五类儿童在社会适应各指标上的比较(M󰀁SD)

(三)同年段五类农村籍儿童在社会适应各指标上的比较

小学、初中五类儿童在社会适应各指标上的得分见表4。MANOVA分析表明,在总的社会适应上,小学生(Wilks󰀁󰀁=0󰀁915,F=3󰀁36,p<

0󰀁001)、初中生(Wilks󰀁󰀁=0󰀁938,F=2󰀁73,p<0󰀁001)中儿童类型的主效应均显著。进一步分析

发现,对小学生而言,五类儿童在自尊、孤独、抑郁上的多重比较结果与总样本中五类儿童一致;流动儿童、单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曾留守儿

范兴华,等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

童。对初中生而言,一般儿童、流动儿童的自尊显著高于双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社交焦虑显著高于

表4

同年段五类儿童在社会适应各指标上的比较(M󰀁SD)自尊

流动儿童(n=330)󰀁双留守儿童(n=202)º单留守儿童(n=157)»小曾留守儿童(n=124)¼

󰀁学

一般儿童(n=93)½

F(4,901)多重比较

流动儿童(n=407)¹双留守儿童(n=245)º单留守儿童(n=162)»初

曾留守儿童(n=126)¼中

一般儿童(n=91)½

F(4,1026)多重比较

2󰀁84󰀁0󰀁462168?01382174?01382171?01382188?01417173***¹>º¼,½>º»¼2185?01452173?01432179?01442183?01442189?01463162**¹½>º

生活满意度2󰀁52󰀁0󰀁532144?01522152?01512136?01452147?01493125*¹»>¼2140?01512139?01492139?01532134?01462128?0148

1119

孤独感1195?01632104?01492101?01491196?01451173?01585181***½<¹º»¼1197?01571194?01511188?01481189?01461184?01491173

抑郁1196?01582111?01462103?01412108?01381190?01454166**¹<º,½<º¼1196?01521199?01441195?01452100?01411190?0141

0183

1184?01551173?01391177?01381180?01401175?01402178*º<¹社交焦虑1171?01541173?01381168?01381177?01321163?01421158

37

双留守儿童。

问题行为1118?01321119?01281119?01201127?01331118?01223153**

1125?01331124?01271126?01331124?01241122?0122

1137

(四)五类农村籍儿童在社会适应总分上的比较

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对上述6个指标是否适合合成为一个综合指标进行分析。为了考察数据是否适合做因素分析,首先对6个分问卷分数进行

了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值为4042143,p<01001,说明6指标间有共享因素的可能性。同时,样本适当性度量值KMO为0184,大于通常认定的标准0150,表明样本数据适宜作因素分析。采用最大正交旋转提取主成分的方法对6个分问卷分数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10的因子仅1个(特征根=2180),该因素对总方差的解释率为46166%,各分问卷的因子载荷如下:自尊20172,生活满意度20151,孤独0178,抑郁0185,社交焦虑0172,问题行为0140。这些结果说明,可以将6个分问卷合并为一个主成分,即社会适应的综合指标。合并时,先对6个分问卷分数进行标准化,然后用因子载荷乘以对应变量的标准分,最后按下列公式求和,即可获得社会适应总分:

Z总=0172@Z(自尊)+0151@Z(生活满意度)

-0178@Z(孤独)-0185@Z(抑郁)

-0172@Z(社交焦虑)-0140@Z(问题行为)

本研究中,Z总分数范围27105≦Z总≦4133,平均数(M)为0101,标准差(SD)为1164。由此可知,Z总<0101时,说明个体的社会适应水平低于总样本平均水平。Z总分值越高,代表社会适应的整体水平越高。

表5显示,无论是在总样本还是不同性别或年段的五类儿童中,社会适应总分存在以下趋势:一般儿童的得分均为最高,流动儿童得分较高,单留守儿童居中,曾留守儿童较低,双留守儿童均为最低。ANOVA分析表明,在总样本、男生、女生、小学生中,各类儿童间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初中生中得分差异不显著。事后比较发现,在总样本、小学生中,一般儿童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双留守、单留守、曾留守儿童;在男生、女生中,一般儿童得分均显著高于双留守儿童;在总样本、女生、小学生中,流动儿童得分均显著高于双留守儿童或曾留守。38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总第215期)

表5

流动儿童¹

各群体中五类农村籍儿童社会适应Z总比较(M?SD)

单留守儿童»-0103?1150-0109?1148 0102?1153-0119?1140 0112?1158

曾留守儿童¼-0114?1141-0116?1140-0114?1143-0131?1134 0106?1145

一般儿童½ 0137?1150 0134?1150 0138?1150 0151?1148 0126?1152

F6188***2160*5166***7185***1156

¹

双留守儿童º-0125?1150-0129?1138-0122?1159-0140?1142-0112?1155

多重比较

¹

总样本 0113?1184男生-0104?1177女生 0136?1191小学生 0117?1191初中生 0108?1181

>º,>º

½>º»¼

½

>º¼,½>º

>º¼,

¹

½>º»¼

四、讨论

本研究发现,在总的社会适应方面,一般儿童最好,流动儿童较好,单留守儿童居中,曾留守儿童较差,双留守儿童最差;这一趋势在总样本、女生、

小学生中尤其明显。具体而言,留守与流动给农村儿童社会适应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对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是/弊0明显大于/利0

本研究显示,留守现象可使儿童自尊下降(尤其是小学生、双留守儿童)、孤独感加强(尤其是小学生、双留守男生),双留守儿童抑郁增加(尤其是双留守女生、双留守小学生)。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判断,部分源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来自他人的社会支持是决定自尊的关键因素。父母在身边可以为子女提供各种物质和心理上的支持,父母长期外出则直接导致留守儿童所能利用的心理支持比较匮乏,容易对未来生活失去信心,对自我放任自流,因此自尊水平降低

[9]

[5]

已成为了部分留守儿童的沉重负担[21]。对于小学儿童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更严峻的挑战。

单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高于一般儿童,这与/留守儿童处境不利0的舆论相悖。从整体上看,父母外出打工减少了某些方面的家庭资源,但增加了其它方面的家庭资源。对单留守儿童来说,单亲外出打工的收入往往超过了在家务农的收入,有利于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提升家庭生活水平以及投资教育的能力;尽管父母一方不在身边,但另一方仍可尽养育之责,亲情的关爱缺失相对较少。此外,逢年过节时,外出父母一般会给孩子买回来一些礼物,以弥补了他们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的缺陷。上述因素交织在一起可能使得单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较高。

(二)与一般儿童相比,曾留守经历可能对儿童社会适应有长期不利效应

与一般儿童相比,曾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总体水平低,自尊低、孤独感强、抑郁高、社交焦虑高,尤以小学生或女生明显。这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父母中途回家后,家庭经济收入骤然减少,给予儿童的零花钱相应减少,儿童感受到的物质生活水平可能由此下降。这种变化可能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2)曾留守生活可能对儿童心理适应造成了不利影响。本研究对31名曾留守儿童的父母中途回家原因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担心你的学习0占5116%(16人),/怕你学坏0占4814%(15人),/你不能安心学习,要求他(或他们)回来0占615%(2人),/家里的监护人管不住你0占615%(2人),报告上述四项原因之一者共占7714%(24人)。这说明,儿童对留守生活适应不良是绝大多数打工父母中途回家的原因。曾留守儿童现在的社会适应水平差的结果进一步说明,曾留守现象给儿童带来。

[18]

抑郁是无效应对生活压力的后果,孤独感

是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在质或量上出现缺陷时所产生的一种不愉快体验[19]。儿童从小学高年级起进入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往往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特别需要父母等重要他人的指导,女生尤其如此。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常常会使留守儿童感到手足无措,应对压力的效能感降低,抑郁增加,同时对父母支持缺失的感受也更加强烈,因此孤独感升高。另外,由于多数打工父母从事负荷重、环境差的工作,许多留守儿童对父母的健康和安全表示担忧[20];近1/3的留守儿童还要承担照顾老人与弟妹、洗衣做饭等诸多的家庭责任,/逆向监护0范兴华,等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

的不利影响可能存在长期效应。因此,无论是将来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干预,都不应忽略曾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三)与一般儿童相比,流动对儿童社会适应有弊也有利

与一般儿童相比,流动增加了儿童(尤其是男生、小学生)的孤独感,同时提升了儿童的生活满意度,流动对儿童发展既有弊也有利。众所周知,我国城市与农村在生活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流动儿童从农村来到城市后,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才可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同时,由于社会歧视较为普遍[6],使得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更加困难,孤独感难以避免。对男生而言,由于社会文化传统要求男性独立,不鼓励男性公开表露情绪,体验到的孤独感会更加强烈;小学生年龄小、社会交往能力不强,社会关系网络建立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更多。这提示,男生、小学生是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中进行孤独干预的重点人群。

流动使儿童孤独感增加的同时,也使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给儿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研究发现[22],与农村相比,城市给儿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和人文科技环境;城市生活改变了家长的教育观念,使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也为儿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社会支持;同时,子女随父母一起流动确保了亲子沟通的机会不会减少,父母对孩子监护的有效性不受影响。尽管,流动儿童要完全融入城市并非易事,但流动不仅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使他们享受到了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因而生活满意度明显提高。

(四)与双留守相比,流动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总样本、女生、小学生中,流动儿童总的社会适应均优于双留守儿童;此外,流动儿童的自尊高于不同性别、年段的双留守儿童,抑郁低于双留守儿童(尤其是女生与小学生),流动初中生社交焦虑低于双留守初中生。这说明,与双留守生活相比,流

[1]联合国儿童基金会.52006年世界儿童状况6报告[R].[2]全国妇联课题研究组.中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节

选)[J].中国妇运,2008,(6).

[3]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下[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9

动有利于儿童的情绪健康。这可能是由于流动避免了双留守带来的突出问题。如前所述,大部分外出打工父母无力支付孩子进城就读所需的各项开支,只能将子女留在农村,但为了维持家庭生计,他们不能不外出打工。在这种两难情境下,外出打工父母只能从其他方面对孩子进行弥补,其中的一个措施就是经常与儿童进行电话联系。但电话沟通的频率低、时间限制性强,而且是非面对面地进行,留守儿童很难充分地把困惑和烦恼告诉父母,父母也很难充分而准确地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传达给孩子;同时,代理监护人或因文化程度低而不善教育,或因不是亲生子女而不便教育。总之,双留守儿童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对亲情关怀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对流动儿童来说,父母将其带在身边,正常的亲子交流有了保障,既有利于父母及时了解子女思想与行为的发展变化,也能满足儿童对父母亲情关爱的需要。与留守相比,流动是一种更加明智的选择。因此,条件较好的家庭应尽可能把儿童带在身边。

五、结论

(一)五类农村籍儿童中,一般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最好,双留守儿童最差;其中,一般儿童明显优于双留守、单留守、曾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明显优于

双留守儿童。

(二)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自尊低、孤独感强,双留守儿童抑郁高,单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高,曾留守儿童的自尊低、孤独感强、抑郁高、社交焦虑高,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强、生活满意度高。这些差异在女生和/或小学生中表现相对明显。(三)与双留守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自尊高、抑郁低,尤以女生和小学生突出。

(四)男生的孤独感、问题行为高于女生,社交焦虑低于女生;初中生的自尊、社交焦虑、问题行为高于小学生,生活满意度低于小学生。

[参考文献]

[4]申继亮.流动与留守儿童的发展与环境作用[J].当代青

年研究,2008,(10).

[5]李小青,邹泓,王瑞敏,等.北京市流动儿童自尊的发展

特点及其与学业行为、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8,(4).

40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总第215期)

tionofamultidimensionallifesatisfactionscaleforchildren[J].PsychologicalAssessment,1994,6(2):149-158.

[16]邹泓.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功能及其影响因

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7]方晓义,李晓铭,董奇.青少年吸烟及其相关因素的研

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2).

[18]陶沙.乐观、悲观倾向与抑郁的关系及压力、性别的调

节作用[J].心理学报,2006,(6).

[19]李彩娜,邹泓.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人格、家庭

功能的关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0]叶敬忠,詹姆斯#莫瑞.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

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1]吕绍清.留守还是流动?)))/民工潮0中的儿童研究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2]邹泓,屈智勇,张秋凌.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发展与需

求调查[J].青年研究,2005,(2).

[6]方晓义,范兴华,刘杨.应对方式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

孤独情绪关系上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4).

[7]李晓巍,邹泓,金灿灿等.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人格、

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8]陈美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格特征的研究[J].心理科

学,2005,(6).

[9]郝振,崔丽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

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7,(5).

[10]刘正奎,高文斌,王婷.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

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2007,(2).

[11]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

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

[12]刘霞,赵景欣,申继亮.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

应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7,(6).

[1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

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14]田录梅.Rosenberg(1965)自尊量表中文版的美中不足

[J].心理学探新,2006,(2).

[15]HUBNERES.Preliminarydevelopmentandvalida2

(责任编辑 侯珂 责任校对 侯珂 孟大虎)

ASocialAdaptationComparisonofMigrantChildren,

RearChildren,andOrdinaryChildren

FANXing-hua1,2,FANGXiao-yi1,LIUQin-xue1,LIUYang3

(11Institute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BNU,Beijing100875;

21SchoolofEducation,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Xiangtan411201;31InstituteofPsychologyandBehavior,BeihangUniversity,Beijing1000086,China)

Abstract:Aquestionnairewasdesignedinconsideringsuchvariablesasself-respect,life-satisfaction,loneliness,de2

pressing,socialcommunicationanxiety,andproblematicbehavior;andtheinvestigationwascarriedoutupon2134migrantchildren,completerearchildren,partialrearchildren,andpreviousrearchildrenfromthecountrysideontheonehand,andordinarychildrenontheother,soastoobservetheadaptationinfluenceofrearingandtransienceuponthecountrysidechil2dren.Theresultshowsasfollows.(i)Forgeneralsocialadaptation,theordinarychildrenappearthebest,significantlysu2periortothethreekindsofrearchildren;themigrantchildrenarecomparativelygood,betterthanthecompleterearchil2dren.(ii)Asforthesocialadaptationindex,thethreekindsofrearchildren,comparedwiththeordinaryones,arelowinself-respect,stronginloneliness;thecompleteandpartialrearchildrenhaveahighpercentageofdepressing;thepartialoneshaveabetterlife-satisfaction;themigrantonesarestrongerinlonelinessbutbetterinlife-satisfaction.Comparedwiththecompleterearchildren,migrantchildrenarehigherinself-respectandlowindepressing.(iii)Theabovefindingisapparentingirlstudentsand/orprimaryschoolchildren.Therefore,therearchildrenareincompetentinsocialadaptation;andtransiencehasnosignificantimpactupontheirsocialadaptation.

Keywords:migrantchildren;rearchildren;ordinarychildren;socialadapt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