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与“活”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2018年第6期(总第272期)

基础教育论坛

JICHUJIAOYULUNTAN№6,2018General,№272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与“活”

石鲜霞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城关镇实验中心小学)

要: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会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到知识,锻炼能力,让听者感觉自然、真

实、透彻。语文课堂的“实”与“活”,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读、写、听、说”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与“活”;实效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会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到知识,锻炼能力,让听者感觉自然、真实、透彻,同时,又会让人感觉新鲜、好奇,仿佛找到了一条长满了鲜花的小径,体会收获的喜悦。可是,在不少学校的公开课上,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作秀课。为了呈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事先已经学过这篇课文,甚至已经会背了,讲课实际上是为了“走过场”,是表演给别人看的,表面上看唱呀,跳呀,表演呀,展示呀,热热闹闹,其实是没有任何教学效果的“假课”。平时的课则是“一潭死水”,学生都知道老师的“老一套”,照本宣科,没有新鲜感,学生的语文能力很难得到提升。

笔者是一名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对于这样的“假课”,从来都是十分鄙视的。相反,在自己二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贯重视语文课堂的“实”与“活”,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读、写、听、说”能力。

所谓“实”,就是语文教学要真实、实在,要把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到实处。怎么做呢?

一是把知识教学落到实处。哪些字要会认,哪些字要会写,课堂上留给学生读书、写字、思考、背诵的时间,课堂上落实知识教学,就是抓住了重点。但是,有的老师在这些方面花的时间不够,总认为这些是基础的,难度不大,舍不得把时间用在知识教学方面,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比如一、二年级的写字教学,有时教写一个难写的、易错的字要花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以“不”字为例,我发现学生在写这个字时,第二笔和第三笔起笔位置容易错,在教写这个字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字形,认读生字,再用“汉之星”演示书写过程,学生跟着书写,书写得比较熟练之后,指定学生书写,然后让学生观察每一笔的写法、起笔位置,中间着重引导说说第二笔的起笔位置在横靠右一些,第三笔竖的起笔位置在撇和竖中线的交叉处,教师在田字格内范写,接下来是学生自己描红、书写、学生互评、教师总评。虽然课堂上用的时间比较多,但是全班学生都能把这个字写得正确,漂亮。这就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课。

二是要把朗读教学落到实处。指导学生朗读,是语文课堂上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在朗读中,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引导学生领悟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读是基础,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本来的样子。教师可以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准确把握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学生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不能只走个过场。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练习朗读,朗读展示时,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朗读感受,最好有全体学生练习的机会。朗读后的评议也是必不可少的,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将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将表面热闹、没有实效的小组活动让位给读。会引导学生读书的老师,一定是一个有语文情怀的老师。

三是要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课例,通过这个课例,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低年级也许是理解几个词语,理解一个重点句子,中年级也许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段落中的重点句。“一课一得”,学完一课,老师重点培养学生的一方面的能力,实实在在地教会了一点方法,长此以往,学生在不断进步,语文基础一定牢固。比

(下转第47页)

38

基础教育论坛(下旬刊)2018年第7期(总第275期)

可以为学习者假设、验证、探究、调研,可建模让学习者形成对概念的科学认识,从而形成更为全面与深刻的概念体系。

教学组织者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促进学习者变构现象发生(获得新知),也可运用信息技术扩充信息量,提高学习者的效率。

学习者借助单机或多媒体综合教室自主学习,借助网络教室协作学习,借助网络环境专题探究学习,为学习者学会学习提供支持。

基于计算机的新型学习工具和学习模式日新月异,会使学习者变构现象发生的“配体”不断丰富和完善,定会催生出多元的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为学习者实现概念转变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但它不会自动更新,这就要求教师或教学组织者要不断地更新。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构建着新型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环境由传统学习环境转化为数字化学习环境,从而构建动态的学习模式。

结束语

变构学习模式是关于学习的复杂性机理的一种理论解释,将学习看作学习者自主发生的概念系统的转换,其实质是学习者的自我创新的过程。学习是在学习者、教师、技术支持(课程、信息技术)的互动中完成的,三者共建动态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从事着发生概念的每一个过程,不断更新自己的概念体系,体现了学习者的自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裴新宁.变构学校模型与教学设计[J].全球

教育展望,2006(12).

[2]裴新宁.学习究竟是什么——焦尔当·安德烈

教授访谈录[J].全球教育展望,2008(1).[3]曹一鸣.中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发展研究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上接第38页)如三年级《庐山的云雾》一文,重点就《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有“迎”“追”等动词,就可是能找出第二段和第三段的重点句,并理解这种先总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听诊器的由来》一课后分、围绕一个意思先概括后具体描述的写作方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只见他们一个站在这头,弯着而《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文,则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腰,耳朵紧贴着跷跷板;一个蹲在那头,用一枚铁钉一步理解这种写法,同时,学习过渡段的有关内容,在跷跷板上轻轻地划着”。让学生读熟后,表演一知道过渡段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总之,让学生去学下,感受木板传递声音的奇妙,也感受作者使用动词习方法,掌握方法、从而形成能力。的准确。

除此之外,笔者还十分重视每篇课文所蕴藏的情还可以对课文进行拓展延伸。比如《坐井观天》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这则寓言,学完后,可以让学生续写,想一想,青蛙在这些方面都有收获。这里不再举例。跳出洞口,看到外面的广阔世界,它会怎么样呢?

所谓“活”,就是教学方法要灵活、新颖,让学《猴子种树》一文学完后,可以让学生续写:到了第生有新鲜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过二年春天,猴子又决定种树……程之中,不断地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巧妙的朗读指导和词语理解教

在教学中,笔者比较善于运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学。印象深刻的是王玲湘老师执教的《搭石》一课,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或课文内容。如教学《鲁班造伞》在理解“协调有序”一词时的指导,创设情境,让学一课时,课文中“脉络”一词,有些学生在生活中没生仿佛走在了搭石上,体会走搭石的一行人默契、有有观察过树叶,就很难明白这个词的意思,用课件出序的动作,从而深刻地理解“协调有序”的意思。在示一张荷叶的图片,让学生找出荷叶的脉络,学生不指导朗读时,把几句话分成行,就变成了一首诗,学但轻松地理解了这个词,而且对鲁班受荷叶的启发造生自然读得有韵味,难点就这么被轻松化解。伞有了更好的理解。总之,语文课堂应注重实效,运用灵活、新颖的

其次,采用让学生“动一动”的办法。低年级的方法,真正让学生学到知识、习得能力,千万不可华课文生动有趣,课文可以让学生加上动作读。有些课而不实,更不能上“假课”。这是事关师德问题的大文中描述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如事。作为教育者,我们都应该严于律己,令行禁止。

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