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教学肘空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红旗初级中学(541600)袁晓艳 诗词歌赋蕴含的美感使它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 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关的情境,对学生进行 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其中感受美、理解美、表达美,从而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低声慢吟,使学 提高审美能力。 一、引入情境。感受美 古诗是语言的艺术,其所塑造的文学形象具有间接 性,它并不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因而必须 先对诗句进行准确领会,“字求其训、句求其义”是古诗 教学的关键,通过字句这一中介,使学生在脑海中想象 出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在想象中“看到”和“听到”诗人所 描绘的情景,体验诗人所表达的强烈感情,感受诗歌中 的艺术形象。因此,从感知美的表象中,培养学生感受美 的能力,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一)借助吟诵感受古诗的意境 诗文本身是一种修饰过的语言,读起来上口,听起 来和谐,有鲜明的节奏感,形成诗歌的音乐美。例如,我 们学习《天净沙・秋思》就可以引导学生吟诵后作画的形 式,在头脑中呈现“枯藤、老树、昏鸦”以及萧条、荒凉的 秋景,还有以这些景物、景色为背景的“断肠人在天涯” 的整体画面,进行感知体验。从形式到内容。从画面到意 境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美,从而感到蕴含在画面中 游子凄苦的心境和沉郁的情绪。 诗歌的语言凝练,在学习时不仅要感悟其中的人物 形象美、意境美,更应品味其中的音乐美。古诗词都比较 注重押韵、对仗,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教师在教 学古诗时应注意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 美。 1.琅琅放声诵读 琅琅放声诵读,就是在学生初学古诗时,指导学生 重视朗读,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诗词平仄 押韵的韵律美,培养毕生的语感能力。李白的诗歌具有 丰富的想象力,语言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如《望庐山瀑 布》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学生了解诗的大意后,让学生一字一句放声朗读: “日照香I炉/生紫烟,遥 馔捌圭前川。”那琅琅的声音, 清晰的节奏,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 2.低声慢语吟诵读 在初步理解诗文大意之后,组织学生低声慢语吟诵 读,就是指导学生放低声音,‘轻声诵读,细细品味,慢慢 欣赏,读出诗文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感受诗词的意 境,如教学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生感受到杜甫的沉郁顿挫,心情开朗,并体验交流诗文 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该怎样读。随着诵读的遍数增加,通 过口、耳、眼、心并用,学生的理解与感悟也会逐渐加深, 逐步培养学生感悟古诗语言内涵。 3.欣赏意境诵读 欣赏意境诵读,是在学生深入理解诗意,把握作者 思想情感之后,让学生进行诵读。古诗文注重句子锤炼, 讲究谋篇构思,许多诗句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欣赏意境诵读,就是把诵读过程作为欣赏诗词的过程,组 织学生积极想象,把自己置于诗词的意境之中。例如古 风》: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我让学生自由地低声慢吟,边读边交流讨论。他们 在读中悟,悟中读,那同情的语气,那不平的愤慨充满学 生诵读声中,学生在读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二)借助品读感受美 语文教材具有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时,我们 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 揣摩,品味语言美。通过优美的文辞,让学生审视感人的 画面,产生对自然美、风光美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祖国山 河壮美而喜悦的感悟。例如,唐代诗人自居易的《暮江 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诗中描绘了深秋时节傍晚江上幽静美丽景色,诗人 用珍珠比喻露珠,用玉弓比喻新月,不但贴切传神,而且 创造了一个清新、幽美静谧的境界,沁人心脾。 二、分析情境。理解美 审美教育的中心环节是从审美感受提高到美的鉴 赏,从而理解美的实质。从认识过程来说,虽是从感性认 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但形成审美观念的认识过程的飞 跃,仍然须伴随着形象。因此,必须很好地引导学生分析 意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理解美的实质。 (一)分析情感帮助理解 有些古诗以抒隋为主,某些景象只作为抒情的衬托。 诗人把自己激动的情感迭加到某景物上去,化无情的景 物为有情,缘情造境。学习这种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 体会感情人生,看诗人抒的是何种情,是喜?是忧?是悲? 是乐?情感由何起?情为心生,心为物显。然后找出诗人 情思寄托的景物,看诗人给这些景物着上何种感情色 彩,从而进入情景交融的境地,如学习杜甫诗《闻官军收 43 E-mail:zxwkiv@163。com 中学教学参考 教学时空………一 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教师可抓住如下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意境。(1)诗人抒 发了怎样的感情?(2)诗人把这种感情寄托在什么景物上? 学生依照这种思路就会进入意境。 诗人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欣喜若狂,诗人 所思所看所行之景象皆着喜色。闻喜讯,惊喜落泪湿衣 裳,看妻子儿女愁容荡然无存。这种喜悦之情显露在行 动上,则是信手收拾诗稿、书籍随时准备还乡。这种喜情 显现在动态上,则放声高歌纵情饮酒。这喜情表现在思 念上,则是归心似箭,计划归程。这喜情反映在景色上, 则是春光明媚一片艳阳。诗人的狂喜心情都给寄托的景 物着上喜色,从而使诗人的感情表现得更强烈更浓厚。 这就是王国维所云:“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色彩。”这样, 在感受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情感活动和理解四种心理 功能的结合,促使学生逐步构成对美的认识。 (二)分析线索帮助理解 由于古诗在结构上有跳跃、省略及语序 在形式上往往没有呼应联系,其意境难以体/z、 时眼 贵亮,而用线贵藏”。总有线索略藏其中,如线穿珠,把诗 中的人、情、事、场、景等连为一体,如果引导学生把诗中 暗藏的线索找出来,其意境就容易领会,如学习杜甫的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乌 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 簪。 学习此诗时,教师可抓住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找线索, 体会意境。(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2)叙了何事?抒了何 情?(3)诗人写景、叙事、抒情皆因何而起?通过教师点拨, 学生讨论就会明了,诗人写了春城、草木、春花、春鸟等 景,叙了国破、烽火等事,抒发了溅泪、惊心、盼家书、愁 搔头等情。此景、此事、此情皆由安史之乱的“烽火”而 起,这安史之乱的“烽火”是贯穿全诗的线索。因“烽火” 国破家亡引出无限的忧伤,诗人的忧伤别恨给无情的花 草鸟兽也着上感情色彩。这样,抓住诗的一条线索“烽 火”和忧国忧民之情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引发共鸣一 三、再现情境。表达美 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 造美主要表现在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现美的感受,火 的感受通过表达以后,学生对美的认识会更明确,感情 会随之而深化。这种以表达美的感受为内容的语文和思 维的协同活动,必然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依文作画 《山居秋暝》就让学生领略了唐人山水诗的意趣,短 短四十字的诗句写了山和月、松和石、雨和泉、竹和莲、 浣女和渔舟,有静有动,有显有隐,构图丰满,画面动人: 有些诗常常各句都写景物,彼此并列,中间没有响应关 系的词,只靠这些景物的安排构成一种境界,宛如一幅 44 中学教学参考(上旬)2009.8总第22期 动画卷。教这种诗时,可引导学生依文作画,充分发挥想 象进入诗的意境。我国很多古诗词可以说是“诗中有 画”,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的图画,如《过 故人庄》描绘了一幅农村恬静优美的田园图。我们应引 导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中,体会故 人庄环境的恬静美丽,农人劳动的乐趣,田家生活的安 逸;《江雪》作者以极其洗练的文笔,勾画出一幅渔翁寒 江垂钓图。我们应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把“江”“雪”与“渔 翁”有机联系在一起,动静相衬,虚实结合,使整个画面 浑然一体的美感;《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勾画了一幅 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图。我们应引 导学生体味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宏观勾勒、动静结合描 绘出的北国草原壮丽、富饶风光的独特美感。 教学时,在学生明确诗意的基础上,依文作画。学生 边作画边想象,就会产生泼墨绘美景,如在画中游的感 觉,为美景所陶醉进入意境,引发出一种热爱自然、赞美 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与诗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如孟浩然的《春晓》,展现一幅醉人的春景图:啁啾 的鸟呜声,沙沙的细雨声,微雨后花卉新姿。这阵阵春声 透露无边春色,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启通想象,把学生引 向广阔的大自然,并让学生拿起画笔画下这烂漫的春 景,从而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盎然春意,激起学 生热爱大自然韵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作文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钱塘湖 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晓出净慈寺送林 子方》等诗篇,就该深人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思想 美。让如诗如画的祖国壮丽山川,在学生的胸中激荡,让 学生对祖国的山山水水充满激情,使学生对祖国广袤、 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 情,学习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样,读苏轼 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 壮词以寄之》就必须让学生理解作者渴望杀敌建功,报 效国家的豪壮胆气、雄伟气魄,体味作者虽壮志未酬,仍 心系祖国命运的拳拳之心;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 应让学生学习诗人不屈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读陶渊明 的《归同田居》《饮酒》就该让学生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 的高尚的气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应引导学生如何珍 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学习《过华清宫》、《石壕吏》、《涉 江》等,就该激起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恶丑的憎恶 之情。古诗中有大量作品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每逢 这类古诗学完,我就利用课余和活动课时间,结合学生 年龄特点,让学生做想象作文,再根据自己所想配以插 图,亦文亦画,让诗情画意充满学生的学习生活。 在古诗教学中创没情境,有目的地进行审美教育,培 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 在潜移默化之中塑造美的心灵。 (责编 李 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