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护理2015年3月第13卷第9期(总第354期) 内镜下染色对提高食管癌和胃癌诊断的意义 张爱玲 摘要:[目的]内镜下染色技术能够提高对食管癌、胃癌早诊断、早治疗,减轻病人经济负担,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方法]胃镜下用碘 染色食管、食管黏膜粗糙部分,在不着色处钳取黏膜做病检。[结果]所有诊断均为早期食管癌、胃癌,经治疗后定期(6个月~12个 月)复查无1例复发者。[结论]内镜下染色对提高食管癌和胃癌诊断具有重要一临床价值。 关键词:食管癌;胃癌;内镜染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5.09.033 文章编号:1674—4748(2015)09—0833—01 内镜下染色技术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口服、直接喷 病灶边缘及底部形态,有助于施镜者,在镜下初步鉴别 洒、注射)将色素(染料)导人内镜下要观察的黏膜,使 溃疡的良恶性。隆起型:染色后隆起病灶能更加清楚 病灶与正常黏膜颜色对比更加明显,从而有助于病变 显示其形状,更好地帮助施镜者做出初步诊断和鉴别 的辨别及目标性活检,又称色素胃镜。其方法在临床 诊断 ]。染色后由于部位基本确定,活检取材更加准 上的应用为食管癌、胃癌的诊断及早期治疗体现了很 确,可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目的。两种染色的原理 高的临床价值。本中心2013年5月一2014年5月共 及临床意义分别为:①食管复方碘液染色,是成熟的非 开展胃镜检查10 297例,用染色法定位取样978份, 角化食管鳞状上皮细胞内含有丰富的糖原颗粒,遇碘 癌细胞阳性检出142例,检出率为1.38 A,为早诊断、o 成棕褐色;炎症或癌变的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甚 早治疗发挥了前沿作用。现将有关诊断与治疗情况报 至消失,故染色较浅或不染色。临床意义:正常食管黏 告如下。 膜染成棕褐色,炎症及溃疡处染成浅棕色,食管癌表面 1 资料与方法 不染色,有助病灶的定位活检取样。②美兰染色,正常 1.1 一般资料 本中心自2013年5月一2014年5 胃黏膜不吸收亚甲兰而不染色;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不 月共开展内镜检查10 297例,其中无痛胃镜检查6 典型增生可吸收亚甲蓝染成蓝色,胃癌病灶染色,需较 127例,普通胃镜检查3 980例,鼻胃镜检查190例;年 长时间。临床意义:正常胃黏膜不着色,肠化及不典型 龄36岁~84岁。 增生染成淡蓝色,胃癌病灶染色需较长时间约3O min~ 1.2 方法 胃镜下先用清水冲洗抽吸干净病灶区域, 6O min,成深蓝色或黑色,故胃癌的染色主要采用口服 经活检口插入喷洒导管。食管疾病病人喷洒2 卢戈 法_2]。病灶部位的确定,一方面取决于施镜者的临床 液5 mL,于不着色区或明显淡染区取材3块~5块病 经验,另一方面与染色的成功与否有直接关系,染色应 检;胃疾病病人喷洒0.5 美兰液10 mI ,5 min后用 特别注意:染色前病灶部位的冲洗和抽吸一定要充分, 水冲洗干净染色区,于胃着色区取材3块~5块病检。 确保色素与病灶黏膜更好地接触,同时避免误将着色 1.3镜下染色取样结果10 297例检查,用染色法定位 剂残留为着色取材活检,影响诊断;着色剂需与病灶黏 取样978份,查出早期食管癌13例,其中男9例,女4 膜接触足够的时间,一般应大于5 min;导管应选择喷 例;胃癌129例,其中男87例,女42例。癌细胞阳性 洒型,使病变区着色均匀,有利于准确定位。重度不典 检出率为1.38 。 型增生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对染色食管、胃黏膜上皮 1.4治疗预后 142例阳性检出病人,均为早期食管 不典型增生病人应定期复查随访。作为消化道肿瘤的 癌、胃癌病人,经治疗后,定期(6个月~12月)复查无 辅助检查方法,内镜下色素染色对黏膜异型病变、癌前 一例复发者。 病变及癌变具有提高内镜诊断的能力,特别是病变的 2讨论 初步定性及准确取材的定位意义更大,而其方法安全 内镜下局部喷洒色素,染色后病灶与正常黏膜组 简单。 织间有良好的对比性。其表现一般有三种情况:平坦 参考文献: 型:由于隆起或凹陷不明显,只能借助染色法检查才能 [1]张攸龄,张坚娟.内镜色素染色对食管癌、胃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疑病灶不被忽略。凹陷型:染色后一般能清楚观察到 夏 .专 富 查笔. , 譬 一 。 喜 IJ¥消,化20内12镜,1护4(2理5)及:2技57术 .M .上海:科学出版社, (收稿日期:2014一O8—13) (本文编辑郭海瑞) 作者简介:张爱玲,副主任护师,本科,单位:030012,山西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