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比一比教学反思

2022-12-23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比一比教学反思

赵庆华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开展,我有幸能够站在此次改革的第一线,感受到了数学教学的无穷魅力和无限生机。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并使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础。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作为我们一线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地运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新课程指出,课程是生活的课程,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生成、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师生共同完成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发展的动态的生成过程。不能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习者是自己课程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在日常教学中挖掘学生的课程资源,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本着这一认识,我在日常的教学中善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进行大胆处理,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实践证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以三节课为例向老师们介绍一下我的教学片断和反思。 教学片断一:

这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中“比高矮”导入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两年前在美国发生的一件大事吗?(学生踊跃发言) 老师出示图片:美国纽约世贸大厦。

提问:看看这幢大楼,把它和周围的楼房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感叹:它真

高)

师:这栋大楼有110层,曾经是美国纽约最高的楼。但是由于恐怖分子的袭击,它已

被夷为平地。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都感到很气愤。设想一下,假如你以前曾经有机会站在这座楼上往下看,会有什么感觉? 生:1、会很怕。

2、我会腿发软。

3、那么高,我会觉得像要掉下去一样。

师:那你平时站在我们的教学楼2楼或3楼的走廊上往下看,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吗? 生:不会。

师: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世贸大厦比我们的教学楼高的多。

师:对,世贸大厦比我们的教学楼高的多,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楼比世贸大厦怎么样?

(矮)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与高矮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高矮)

反思:教材原本是用一个生活场景—“两个小朋友比高矮来引出课题。图中高矮关系并不明显,所以我大胆舍弃原主题图而结合事实,选择了“9.11事件”中的“世贸大厦”图片。选择这一题材的依据:一是这幅图中世贸大厦像个擎天巨人一般在密集的楼群中一峰突起,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好高啊”,直奔主题;二是“9.11事件”轰动世界,可以说是人人皆知,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对各种媒体中的相关报道也并不

陌生。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件事的熟知程度及关注程度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教学片断二:

在教学“10的认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哪儿见到过10? 生1:在商店卖衣服的牌子上。(标价牌上) 生2:在大桥旁边的牌子上。(限制载重的牌子) 生3:在钟上。 生4:在钞票上。 师(拿出10元纸币):是这种钞票吗?(生点头) 教师出示10个1元硬币。

师:10个1元硬币也可以用1张10元纸币代替。

师:刚才计数器上拨了9粒珠子,现在只需怎么拨就能拨满10粒? 生:只需再拨上一粒。(动手拨珠)

师:请同学们在数学书上从第1页起数出10页纸,摸摸看有多厚?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0页,举起来给老师看看。

师:看来大家都已经认识了10,下面请同学们来交流交流自己带来的 “10”。 生1:我带来了10根小棒。 生2:我带来了10支水彩笔。 生3:我带来了10个硬币。 生4:我带来了10张彩色纸。 生5:我问我爸借来了10支香烟。(指半包香烟) 生6:我的直尺上就有10。

师:真的吗?其他同学也请拿出直尺找找看。 ……

反思:教材虽然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学的可用之“材”,除“教材”以外,其实还有周围的环境资源以及学生自身的课程资源。我这样设计就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改组、包装,通过唤起学生已有的认数经验,将教学内容更好地融入学生熟悉、鲜活的生活内容。更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课程资源优势,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教学片断三:

“用数学”是一年级上册107页的内容。教科书上呈现的是灰兔、白兔的情境图,让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的问题。我在备课时,感觉这一课的资源信息比较单一,留给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空间不足。我认为学生在前面已经多次接触过“用数学”的问题,他们对这样的内容已经不陌生了,已经具备了根据画面提出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教材提供的这组“小兔子”信息作为练习内容。而在学习新知中,我结合学生实际和分组教学的特点又增添了6种小动物,并配有6幅背景图。教学中,以“小客人来作客”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从信封中请出小动物,并把他们贴到背景中,这样不仅留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机会,而且能出现多种资源信息。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贴的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并写在图得下面。这样就出现了6幅图文并茂的画面,接着让每个小组选择一幅画面,通过小组讨论,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最后以“小马图”为例,让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一共有多少匹马?”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按群来分,可以按颜色来分,还可以按大小来分。实践证明,这种形式深深的吸引低年级的学生,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这种设计还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

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小动物的可爱,从而很自然的实现了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教学目标。学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在课改这片教与学的新天地里,收获最大的是学生,而提高最快的是老师。同时我更加深深的感悟到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最为一名课改浪潮中的青年教师,我会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加强学习,勇于探索,做一名课改尖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