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二首 教学设计 黼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诗是一种标志着人类成熟程度 的思维、表达甚至生存方式。培根 说:“诗歌使人灵秀。”阅读古代诗词 佳作,可以在言辞意象中得到令人 心驰神往的心灵感触,唤起人们的 人生体验,获取不同角度、不同层次 的审美快感和理性启迪。 陶行知说:“教是为了达到用不 着教。”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在 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的培养。所以课前我让学生运用以 往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借助词典、 书下注释自主学习,大体把握诗意。 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将会为学 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 统一的特点,承载着全面提高学生 语文素养的使命。叶圣陶曾说:“诗 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 象。”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古 诗文教学提出以下要求:阅读诗歌, 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 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诵读优秀诗 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 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对初中学生 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 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想象诗歌描 绘的情景,体会诗情画意,提高自己 28/网络科技时代/2008.23 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教学 设计中我力求体现小升初的过渡, 引领学生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的思想情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和综合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教材第十一册语文第六单元安排了 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以及 语文实践活动六。 古诗四首 是本 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共四首古诗,前 三首是唐朝李白、王昌龄、王之涣的 送别诗和边塞诗,后一首是北宋著 名诗人、政治家王安石的思乡诗。本 课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前 两首“送别诗”而构建教学环节的。 这两首诗歌描写的都是送别的 情景,但是风格迥然: 送孟浩然之 广陵 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芙蓉楼送辛渐 表达了诗人送别时 的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坚守节 操、冰清玉洁的志向。这也是本课 教学的难点,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 中引领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魅力。 (二)学生情况 六年级学生是小学阶段的最高 年级,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古诗 刘 畅北京市石景山区六一小学 的能力,所以学习本课时,可以借 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自 己学习,然后在质疑、问难中理解 古诗。然后,再结合学生已有的生 活经验和个人文学素养的积淀,在 师生共同“咬文嚼字”比较异同的 过程中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古诗 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式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和讲授式 教学方式,师生交流、感悟诗歌文字 背后的底蕴。 (四)教学手段 PPT辅助教学。 (五)技术准备 了解诗人相关的背景知识,搜 集图片、音乐资料,运用信息技术手 段制作演示文稿,使文字、视觉与情 感达到共鸣。 教学目标 1.运用所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 识字,学会四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诗 句中的意思。 2.运用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自主、合作学习,理解前两首送别诗 的意思。 3.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 上结合时代背景、诗人的经历,想象 画面,诵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准 确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运用比 诗 送孟浩然之广陵》,然后让全班 较异同的方法,欣赏两首送别诗。 学生一起读,旨在检查学生预习字 4.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识记 词情况,让他们在朗读中整体感知 背诵并默写前两首古诗。 古诗。 教学过程 师:我们在预习第一首诗过程 (一)对诗激情。发现特点 中有什么问题吗?(“下”是什么意 一说到诗,就会想到画,“诗中 思?“碧空”是什么意思?写送别, 有画,画中有诗”是我国古典诗词的 为什么不写阴雨绵绵,却写烟花三 一大特点,师生先来几句对诗来展 月呢) 现一下那诗情画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敢于质 师:莫愁前路无知己, 疑、善于质疑的习惯。带着问题学 生:天下谁人不识君。 习,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 (四)理解诗意,展现画面,感 生:不及汪伦送我情。 悟诗情。有感情地吟诵 师:又送王孙去, 1.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生:萋萋满别情。 在大家的畅所欲言中,逐渐引 师:劝君更尽一杯酒, 导学生明确诗意:作者在黄鹤楼与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 老朋友告别,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 朋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 这几句诗都是写送别情景的。 只船越走越远,远远地望去好像消 我们把写送别情景的诗称为“送 失在晴朗的天空里。只看见浩荡的 别诗”。 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设计意图】师生对诗,复习旧 教师画简笔画,结合PPT中的 知识,激发学生对祖国古典诗词的 湖北至江苏的大体位置,标明黄鹤 兴趣,在吟诵中品味古诗的韵律美, 楼、扬州的地点,同时解答“下”是 感悟送别诗内容的相似之处,归纳 “顺江而下”的意思。 “送别诗”的概念。 (二)检查预习,明确分类 学生用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预 习了((古诗四首 ,教师请学生打开 课本第122页,看看哪些是送别诗。 【设计意图】强化古诗学习的方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情况,交 法,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判断四 流诗意,通过补充、完善诗意,利用 首诗中哪些是送别诗,也是上面环 地图、简笔画解答学生的疑难。 节知识的掌握反馈。 2.此时,如果你就是李白,置身 (三)朗读古诗,大胆质疑 于黄鹤楼,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 教师请--N两名学生来朗读古 么,想到了什么? 预设:在美丽、繁花似锦的春色 中,我在黄鹤楼上送别老朋友,看到 滔滔的江水,听到江水的声音,看到 小船渐渐走远,心里真是伤心,不忍 离别呀1 3.哪句诗最能体现诗人的这种 依依惜别之情?你能用读的方式告 诉大家吗? 预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 江天际流。(有感情地朗诵这两句) 在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中, 哪句也把朋友之间的这种情谊寄托 于水中了? 预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 伦送我情。 是呀,帆尽情未尽,这情像滔滔 的江水一样长呀!在万千感慨中, 教师请学生再来读这两句诗,生齐 读,师范读,生再读。 【设计意图l在交流看、听、想 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展现画面,体会 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通过读表 达出来,在读中感悟、交流、品味, 在运用中日常积累,深入理解诗人 的情感。 4.老师范读整首诗,你有什么 新的感受? (学生进一步质疑) 预设: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依依 不舍之情,可前面为什么听起来感 觉很愉悦呢? 点拨:哪个词让你有这种感受 了?(“烟花三月”、“下”) “烟花三月”,这是怎样一幅春 天的画面啊?用四个字词语说一说。 (阳光明媚、花红柳绿、鸟语花 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下”,感觉速度快,心里很 2008.23/网络科技时代/29 愉悦。 【设计意图】积累描写春天的词 语,展现画面,理解“烟花三月”,体 会诗人文字中的欢快。 5.这是“千里莺啼绿映红”般 的美好春光!再来看一段有关诗人 的文字,默读。看看还有什么原因, 让我们有这种愉悦之感,从中找出 一句话,阐述你的观点。 PPT展示—— 李白与盂浩然的交往,是在他 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 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般 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 时已经诗名满天下。诗人送友人远 行,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 了羡慕,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 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 的深厚。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 形象传神。 . 【设计意图】借助诗人的背景, 进一步感悟诗人语言的风格,从而 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6.让我们一起登上黄鹤楼,感 受这千古送别的感人画面吧。 教师播放音乐,出示PPT图片, 引导学生看画面,想象当时的情景。 师:楼头送别,望断江水,目送 孤帆,故人远去,景物可画,别情难 遣。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我们 再一起送一送老朋友吧。 教师领读,学生在配乐中抒情 地背诵古诗。 7.教师小结。 人生自古伤离别,难道离别只 有这无尽的哀伤吗?请大家用学习 第一首诗的方法学习第二首诗,先 30/网络科技时代/2008.23 读一读,然后让自己置身于诗的情 境中想象画面,再运用以前学习的 知识,以及诗人的背景等更深刻地 理解诗人的情感,最后有感情地读 出来、背下来。好,开始吧! 【设计意图】回应学生前面的质 疑,检查自学效果,理解诗意,感悟 诗情,创设情境并有感情地吟诵、背 诵古诗,然后跟学生一起总结、梳理 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第二首 送别诗。 (五)自主学习。实践尝试 1.学生按学法自学,读((芙蓉 楼送辛渐 ,提出疑问(“冰心”、“玉 壶”是什么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在 畅所欲言中理解诗意:寒冷的夜雨 悄然进入吴地,笼罩了江天。第二 天一早,将朋友(指辛渐)送别之 后,只觉得眼前的群山也像自己一 样,很孤独地站在 ̄JIUL。洛阳的亲 友如果向你问起我的情况,请你告 诉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中的冰一 样纯净无瑕。 2.如果说诗人李白把那依依惜 别之情融进了远去的孤帆,滔滔的 江水之中,那么王昌龄把自己的浓 浓之情融入哪些景物中呢?哪个字 最能体现这样的心情? 预设:诗人的情融进了寒雨、 楚山中,表达了一种孤寂的心情。一 个“寒”、一个“孤”字,体现了诗 人不被朝廷重用的心境。 3.此时,我就是辛渐,你们在座 的就是王昌龄,我就要到洛阳去了, 你有什么话要捎给洛阳的朋友吗? 预设:洛阳朋友如相问,一片冰 心在玉壶。 点拨:这就是诗人临别时的肺 腑之言,读读有关诗人的文字资料, 你会有更深的理解,找出一句话,表 达自己的看法。 PPT展示—— 王昌龄为人正直,一生中屡遭 贬谪,第一次被贬到岭南,后来又到 了江宁。被贬的他,没有放弃,没有 气馁,不与那些小人同流合污。他总 是造福百姓,他带着老百姓兴修水 利,创办学堂,让孩子们都有学上。 不久,江宁的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 El子,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点拨:这是一颗壮志不改之心, 这是一颗宁折不弯之心,这是一颗 纯洁不容玷污之心。这句肺腑之言, 从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传到今天,让 我们每一个人为之震撼。 4.再读“洛阳……”,让我们 在这寒雨连江之夜,送一送好朋友 辛渐吧! 教师播放音乐,展示PPT画面、 音乐,学生看每个画面,想象古诗中 的场景。教师指名一人配乐吟诵。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学法学习 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领学生深入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背诵古诗。 (六)比较异同,欣赏古诗 千里之行,情谊深重,请大家再 看这两首诗,你发现有什么相同、不 同之处?请大家在小组中讨论,梳 理概括出几条,在表格上做简单的 记录。(见下页表1) 学生说出后,教师进行总结:虽 然都是融情于景,但是诗人的心境 不同,情感不同。 【设计意图】初步感悟比较,这 表1 比较 送孟浩然之广陵》 《芙蓉楼送别辛渐》 题目 相同 “送”字 送谁 唐 不同 知道了到什么地方去 知道了在哪送 诗句 相同 前面都描写了景物,后面都抒发了感情。 不同 李白的诗把自己的情与烟 寒雨、楚山孤与诗人的情相结 花三月的春景有机结合, 合,表达了孤寂的心情,后面再 后面抒情与旷远的景象结 用冰心玉壶展现诗人坚守节操、 合,很有气势,很浪漫,抒 冰清玉洁的志向,勾勒出自我 发了与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形象的象征,意蕴无穷。 是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学生在尝试 检查学生背诵、默写的情况,反馈课 中感觉新鲜,而且难度不大,容易 堂所学,鼓励学生学习,同时通过检 产生学习的欲望。在思维、心理上 查反映课堂的实效性。 做好准备,让学生从中懂得欣赏需 (八)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要找一个角度,在比较异同、品词、 离情中有朋友的依依不舍,更 品句、感悟情感的过程中,欣赏古 有赤子拳拳的情怀,这也是送别诗 诗的文化底蕴。 独有的魅力。请大家课下再去收集 (七)知识反馈,自主识字 “送别诗”,读一读,品一品,还会有 这些诗句是千古绝唱,代代相 新的发现,让我们在感悟古诗的过 传,我们也一起积累下来吧。 程中,“腹有诗书气自华”吧! 1.两人互查背诵。 【设计意图】、由课内延展到课 诗中的字你们都会写吗?打开 外,学生从中懂得知识的学习是成 书,再看一看,哪些需要提醒大家说 体系的,知识的海洋是无边的,需要 一说。 自己不断地阅读、积累。 2.结合画面写出你认为这两首 麟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诗最值得记忆的句子。(见下图) (一)教学效果评价 【设计意图】用做书签的形式, 1.古诗的教学模式:课前运用 翼譬 露暴 蠹 罨嚣;零霪;羟| 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课中教 给学生送别诗的学习方法,渗透鉴 赏古诗的方法,学生在交流、探究中 欣赏两首古诗的文化底蕴,学习鉴 赏古诗,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开放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教 币传授 相结合,在与同伴一起交流、学习 中,在聆听教师的讲授中,在多媒体 图片、音乐的辅助下,品味诗中语言 文字的精妙,感受古诗的博大精深, 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3.反馈的实效性能:教师努力 构建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 通过激励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而 且注重检查学生学习方法的实践与 运用,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注 重课内外古诗的补充与拓展,真正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学习效果评价 1.知识评价:学生背诵、默写全 对为优,错一句为良,错两句为合 格,超过两句为待合格。 预设:正确背诵古诗人数占全 班的85%,正确默写古诗人数占全班 的50%。 2.情感评价表见下页表2。画 “、//”选择相应的内容,学生通过自 我反思,明确努力方向。 麓教学反思 (一)鉴赏古诗学习有法 陶行知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 要教。”也就是说,“授之以鱼,不如 授之以渔。”学习方法是学生终生受 用的珍宝,我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培 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传授遵循 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法,为学生 2008 23/网络科技时代/31 表2 【 能做到 基本做到 不能做到 课堂上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 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运用欣赏古诗的学习方法 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首先让学生自学了古诗四首, 运用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1)读诗 题,解题意;(2)查背景,阅诗人; (3)读诗句,试断句;(4)看注释, 通句意;(5)解诗意,展画面;(6) 悟情感,升华诵。其次,课堂上教师 让学生大胆质疑,带着问题认真学 习,解开疑惑。然后在检查、反馈学 生预习过程中,通过第一首诗的学 习,渗透学习方法:先读一读,然后 将自己置身于诗中,想象画面,再运 用以前学习的知识以及诗人的背景 资料,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最后再 有感情地读出来、背下来。之后放手 让学生学习第二首诗。最后,教9币引 领学生在讨论、探究过程中比较异 同,梳理得出:虽然两首诗都是融情 于景,但是景物不同,诗人的背景不 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在咬文嚼 字、比较异同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 古诗文字背后丰厚底蕴的魅力。 (二)语言文字训练深入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具 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只 有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才能 够感悟出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因此,教学中我处处注意与学生一 起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其一,在学生理解诗意的过程 中适时运用读注释的方法,解决“西 辞”的意思。同时通过简笔画,教学 32/网络科技时代/2008 23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精心设 计了做“小书签”、给画配诗的环节, 把识字、写字与默写有机融合,既检 查学生课堂所学,也适时完成识字、 生“下”是诗人由黄鹤楼顺江而下到 写字任务,同时也让学生在动手的 扬州,从而体会诗人用词的准确。 过程中提高了对古诗的审美情趣, 其二,学生在理解“烟花三月” 增添了生活乐趣。 时,通过运用四个字的词语展现画 知识评价结果:100%的学生在 面,理解诗意,感悟诗情,进而品味 课堂上能够背诵本节课学的两首古 诗人愉悦的心理及文字表达的特色。 诗,92%的学生能够正确默写。这一 其三,让学生吟诵自己熟知的 方面由于学校一直重视古诗的背诵 表达朋友间深厚情谊、寄情于水的 反馈,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学生在本 诗句,体会李白、孟浩然之间的深 节课知识掌握得非常好,我认为这 厚情谊,通过运用以往积累的诗 是课堂实效性的最好体现。 句,更深刻地理解朋友间的依依不 情感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 舍之情。 表格可以看出,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学 (三)情境创设吟诵升情 习方法,学习积极性很高,敢于发言、 教师精心设计过渡语言如“楼头 大胆发言的学生占大多数,学生课堂 送别,望断江水,目送孤帆,故人远 参与度高,课堂氛围好。 去,景物可画,别情难遣”。诗一般的 (五)还需:/Jn]8.欣赏语言指导 语言、PPT画面及古筝音乐辅助学生 鉴赏在文学领域是一种独特的文 展现画面,教师恰当的范读引领学生 学表现形式,教师在本节课中有意加 进入诗的意境中。然后学生入情入境 以渗透,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 地吟诵诗歌,背诵诗歌,学生与诗人 时间关系等,教师指导仅仅停留在渗 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深入理解诗人 透的层面,没有加强语言运用的指 的情感,升华诗人的情感。 导。如果能有意地做一些,如给一些 (四)反馈及时注重实效 评析、欣赏的词语,让学生把自己的 评价反馈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真实感受用这些词语表达出来,我认 的最佳手段,如何把反馈与课堂教 为教学效果会更好,学生们的鉴赏能 学的内容有机融合呢?首先,我在 力会进一步提高。 表3 能做到 基本做到 不能做到 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37人 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30人 7人 运用欣赏古诗的学习方法 3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