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文学中的叙事意象
作者:宋敏
来源:《海外文摘·学术》2017年第21期
摘要:意象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式,在中西方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作者思想内涵的具现,同时对促进故事情节发展与读者的深入理解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表达方式能够将“情”与“景”有机的结合,用直观的画面呈现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态度。在本文中,笔者基于对西方文学中叙事意象的简要概述,将叙事意象大致分为背景性意象和主题性意象两个大类;通过对具体意象的展开说明,笔者还论述了西方文学中常见意象在作品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西方文学;背景性意象;主题性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21-0001-03
在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会有意或者无意的构建一些特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随着对西方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也开始将注意力更多的投入到对意象的研究中。意象不同于真实的事物场景,而是作者对客观世界进行的一次艺术改造,这种做法能够提升作品的艺术效果,使文章的可读性更强。因此,对西方文学作品中叙事意象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感受西方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并更好的进行解读。 1 叙事意象的概述
意象一词的提出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王充所著的《论衡》当中,他认为意象的创作是具有一定的象征含义,将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情感诉求进行具象化。实际上这种说法还不够全面,没能体现出“意”与“象”之间紧密的联系。在《文心雕龙》中则对这一含义进行了扩充,刘勰认为意象是指作者对个人经验进行合理的加工和创作所形成的情景,在客观的象中蕴含主观的意。 而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意象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研究者们更注重挖掘意象中的审美价值。比如在学界就有一种提法,认为意象是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之上,利用象征性和荒诞性的内心镜像来表达作者的某种哲学观念。从这个概念来看,作者在进行意象的创作时就已经很在意象征性中的审美意境。在《中国叙事学》这本著作中,就更加强调了意象的审美价值。“意象这种诗学闪光灯介入叙事作品,能够增强叙事过程的诗化程度与审美浓度”。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意象所呈现的内涵更侧重于宏观世界观的表达。近些年虽然中国文学中意象研究取得了不少硕果,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很难得到有效的借鉴,需要重新进行定义。笔者认为,所谓意象就是叙事过程中作者所设置的能够表达出作者体验和情感的形象,通过这种形象的展示读者能够与作者进行充分的交流。意象可以使一个可知可见的实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也可以是抽象虚无的,因此它必能引起读者精神层次的共鸣。通过对意象的认识,我们即可对西方文学中叙事意象进行分类讨论,并研究意象在叙事故事中起到的作用。 2 西方文学中叙事意象的类型 2.1 背景性意象
背景性意象主要是用来营造某种气氛,并交待故事发展环境。通过这种意象的运用,能够使文章的表达效果更好。比如西方文学中常见的“古堡”,作为一种大建筑而且是西方文化中特有的建筑形式,往往能渲染出一种阴暗、古老的氛围。《厄谢府邸的倒塌》可以说是古堡意象使用的代表作,在故事的铺陈中文章先展示了古堡的周边环境,作者完全将故事发生的厄谢古堡描绘成了一个阴森恐怖的地方。古堡给人的第一印象则是中世纪远离人烟的地方,而且在古堡幽暗压抑的结构布局中,总有一些离奇故事的发生,这在哥特小说中最为明显。比如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奥多芙的神秘中写道“塔楼上没有家徽,只有深深扎入石缝中的野草和植物”以及“长满植物的厚重围墙,还有其上伫立的塔楼,艾米丽想到了谋杀”,可见,在这种意象之下更能呈现出一些阴暗的故事,类似于复仇和谋杀。随着故事的进一步展开,艾米丽感受到从墙壁内透出的声音,顿时觉得空荡荡的,十分恐怖。
同样是“古堡”意象的运用,在卡夫卡的《城堡》中则有给人一直难以言明的复杂感受。K初次见到城堡时,城堡被积雪掩埋着,被雾霭和夜色遮住,从而让人难以发现城堡的存在。在此处已经留下了悬疑,“城堡”既真真切切的在眼前,却又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直至翌日,天亮之后K才窥得城堡的全貌,原来所谓的“城堡”并不是豪华的府邸,而是由许多小建筑构成的一个整体。简而言之,作者笔下写的实际上是一个小市镇,只不过建筑皆是由石头堆砌而成。明明“城堡”就近在咫尺,也无人守卫,但是K却无论如何也进不去。这恰恰与全篇故事荒诞的叙事步调相统一,使文章的叙事更加有趣。 2.2 主题性意象
主题性意象的使用,通常是为了强调故事的思想,凸显作品的主题,作者就以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太阳”为例进行说明。首先是太阳作为一种自然意象直接出现,表达了作品中时移世易的一种主题。比如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文章写到太阳慢慢西沉,主人公渐渐与其他人熟络。旧的一天逐渐成为过去,而新的一天正悄然驶来。不过太阳也有一些拟人化的运用,在主题的表达上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约翰邓恩的《太阳升起》一文中,将太阳描写成了一个繁忙的老傻子,它的运行不受其它因素的干扰,因而时常给人们带来困扰。在这个诗歌中,作者就大胆的对太阳进行了批判,表达了作者对太阳不分场合的怨念。
当然“太阳”最主要的意象表达,莫过于代表着一种勤劳与丰收的主题。而勤劳与丰收无论是在中国文学中,抑或是西方文学作品中都是永恒讴歌的主题。比如英国著名的诗人托马斯·格雷在作品《墓园挽歌》中如是写道:农民不顾露水沾湿衣襟,天还未亮就急忙到田野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劳作,在山的高处迎接朝阳的到来。通过对诗文的分析,农夫在等待“太阳”的过程,并不单单是等待黎明的到来,而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太阳周而复始运转的一种勤劳,这与作者想要歌颂的农夫的勤劳正好契合。而欧洲浪漫主义杰出代表之一的济慈似乎对太阳也情有独钟,在《秋颂》这篇诗歌中,收获季节沉甸甸的果实与太阳交相辉映,则象征着一种丰收的寓意。 3 意象的叙事作用 3.1 完善故事结构
意象作为叙事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整体故事结构有着支撑和完善的作用。比如在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这个故事中,“马”作为一种文学意象不仅反复出现,而且在故事中通常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故事开始包法利在骑马的过程中认识了爱玛;然后骑着马迎娶了爱玛;故事进一步展开,罗道尔夫在农展会上结识了爱玛,并以骑马为由勾引爱玛;两人情投意合于是决定乘着马车私奔;包法利夫人也乘坐马车去卢昂看戏,并逐渐成为了莱昂的情妇;包法利对此毫不知情,并每日骑着马外出寻医问药;故事的结局爱玛乘坐马车外出自杀,包法利则像老马一样为爱玛还账......从整个故事来看,通篇离不开对“马”的描写,而马儿的频繁出现也进一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故事里马儿已经不止是一种代步工具,也是主人公悲剧的见证,在这个意象的表达下,将故事的结构进一步完善,成为了故事情节的一部分。
此外莎士比亚的戏剧故事中,更是频频的使用意象,并且通常同时使用多个意象,在故事的结构中甚至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比如在著名的戏剧《罗密欧与茱丽叶》中,“火”、“电”、“光”、“日月”等意象层出不穷,而且对于“光”的应用最为多见,根据莎学家的分析这种明亮关系的运用实际上是表达了一种希望的出现又转瞬即逝的过程。该戏剧将长达9个月之久的爱情故事与家族恩怨,通过短短几天的矛盾激化全盘托出。在叙事过程中,“像一道闪电,让人来不及反应,已经悄然逝去”,这道闪电不仅是两人爱情之间出现的一缕希望,更是欧洲封建时代自由的横空出世,在整个戏剧中这些意象的运用都更加刻画出事态发展的轨迹与结构。
3.2 拓展故事主题
意象的使用还能使故事中任务的个性更加鲜明,从而拓展了故事叙事的主题。比如在《红字》这部小说中,故事以17世纪的英格兰为背景,主人公海斯特在婚后不满阴险丈夫的所作所为,逐渐与神职人员狄梅尔相爱。在丈夫齐林沃斯外出期间,海斯特和狄梅尔有了一个孩子。而这种婚后出轨的行为,在17世纪的英格兰是不为人们所接受的,因此她不得不带着耻辱的标致与女儿在森林边的木屋里度过余生。在这个故事中,森林成为了两边世界的一种分界线,是黑暗与光明的交汇点。小说的最开始,就给森林定下了“恶魔与妖怪会面的场所”这样的基调。因而,在后文中海斯特才会对女儿说出原因跟随恶魔到森林的深处,并且在恶魔的本子上署下自己的姓名,在这里森林就表达了一种黑暗的意味。随着故事的发展,最终海斯特不被现世所包容时却也恰好是森林接纳了他们母女,从这个角度讲,森林又具有着光明的一面。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合文中牧师的前后变化,正好与森林截然不同的两种属性相吻合,表达了小说强调的森林的双重性与人性的双重性主题。 3.3 互文见义
意象的使用还具有互文见义的作用,帮助读者能够充分的理解故事的内涵。通过对同一意象或者相似意象的使用,能够在不同的故事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委婉的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前文中提到的《红字》,其中所涉及到的“森林”意象与《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之间就存在着互文的现象。主人公布朗在结婚后不久,深入到黑暗的森林中与恶魔会面。在这次会面中,布朗见到了许多平日里道貌岸然的绅士,甚至连他漂亮忠贞的妻子也赫然在列。布朗接受不了这种打击,从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一个人慢慢终老。在这个故事中对人性的看法,不正与《红字》中森林的多重性与人性的复杂正好吻合吗。正所谓孤例不证,西方文学中对于“荒原”这个意象的运用也十分广泛,在互文见义上也更具代表性。首先是艾略特在《荒原》一文中对这个意象进行了奠基和总结,在此后的文学创作中,不少的作家都纷纷引用。在故事中作者通过死亡意识,给读者传达了一种空虚的精神世界,也表达了对挽救世界的追求。 综上所述,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意象的运用是十分常见的。通过意象的使用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思想,并且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因此对意象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欣赏和解读西方的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王松林.彼“意象”非此“意象”——中西意象论比较[J].世界文学评论,2006,(01):185-194.
[2]王青,彭师敏.叙事学视阈下小说评点者及其美学价值[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0,(01):239-246.
[3]罗志祥,陈吕芳.中西方文学意象刍议[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8):11-12.
[4]徐宝锋.北美汉学的中国传统叙事研究[J].中国文学研究,2015,(02):118-123. [5]陈桂琴.国内叙事学研究发展述评[J].外语学刊,2010,(06):135-137.
[6]于欧洋.生命传承——长篇小说时空交错式叙事结构管窥[J].继续教育研究,2006,(03):176-177.
[7]王鹏.中国文化叙事学发展历程与主要视角模式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8]杨义.中国叙事学[M].人民出版社,2008.
[9]申丹著.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刘醒龙.投身经典的第一现场[J].世纪行,2016,(12):44-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