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管理学心得体会

2020-05-08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无论是英特尔公司创始人安迪·格鲁夫,微软前董事长比尔·盖茨,还是通用电气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他们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方面都受到了德鲁克的启发和影响。“假如世界上果真有所谓大师中的大师,那个人的名字,必定是彼得·德鲁克”——这是著名财经杂志《经济学人》对彼得·德鲁克的评价。

  7月22日,中国台湾德鲁克管理学家詹文明先生前来海尔大学交流。詹先生曾师从德鲁克,曾亲自聆听大师教诲;立志传播大师朴素而伟大的思想。

  詹先生了解到海尔CEO张瑞敏是大师思想虔诚的学习者,曾在两年前与张首席晤面共同探讨学习心得,并将海尔有关案例写入他的新作《德鲁克教你当领导》。

  《海尔人》报记者借此机会采访了詹文明先生。

  “我从德鲁克那里学的三件事”

  “我从德鲁克那学了三件事。”刚一落座,作为德鲁克的学生,詹文明先生就说起了他最崇敬的老师。

  “当然,这三件事还未完全学到。”詹先生说,“第一件,德鲁克每天五点亮灯,九点半熄灯,真像中国古人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第二件,德鲁克每天用2小时阅读大量的资讯,持续达60年。第三件,德鲁克把个人收入的90%捐赠给非营利组织,仅留10%家用,长达半个世纪,令我动容!德鲁克没有秘书,没有佣人,戴的手表超过40年,穿的西装超过50年!”

  “喜欢德鲁克的人,都有点‘怪’!”

  “我觉得喜欢德鲁克的人都有点‘怪’。”说完恩师的生活点滴,詹先生发表了这一观点。

  “为什么这样说?”这一观点让人很感兴趣。

  “因为德鲁克的思维与一般人都‘背道而驰’。”詹先生说,“我认识你们的张首席也已经好几年了,我觉得他像德鲁克。”

  说到德鲁克与一般人“背道而驰”的思维,詹先生举了一个例子:做企业的,都认为公司的最终目的是赚利润,但德鲁克说“利润是一种限制”。德鲁克认为企业的目的是为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没有所谓的“利润最大化”,只有“合理的利润”:获得合理的利润以抵偿经济上的风险,以便更好地服务顾客,所以利润只是企业经营的一个限制因素。“比如,现在原材料上涨,企业就不能把这个风险转嫁在顾客身上。至于怎么办,这是企业你自己的事情。”詹先生说。

  “德鲁克这种与常人‘背道而驰’的思维是怎么来的?”记者问。

  “一是天分;二是宗教观,德鲁克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詹先生说,“心中无神,眼中无人。”

  “但中国人没有类似于西方的基督教……”记者说。

  “我想,你们海尔信仰的神就是顾客。”詹先生说。

  这的确是这样,海尔的确是把顾客永远放在心上的!心中有顾客,就会爱员工、顾客、股东!

  “学习德鲁克,不在学习,而在认知!”

  对德鲁克,中国企业界不乏推崇者。詹先生对中国企业家在学习德鲁克方面有什么评价?

  “学习德鲁克,不在学习而在认知!”詹先生说。

  詹先生讲了一个故事:1950年至1985年,德鲁克先后到过日本23次之多,主持政府高级官员、企业CEO经营管理研讨会。一次会上,有位社长问道:“我们来学习西方的管理有用吗?”德鲁克不假思索地回答:“没用!”这位社长接着问:“既然没用,我们为什么还要来学呢?”

  德鲁克说:“除非你们能将西方的管理本土化,成为日本式的管理。”

  詹先生说:同样,现在中国企业家把德鲁克的理念引进来,首先必须要能够融入中国文化,如果一味照单全收,你吸收进去后会水土不服,因为价值和文化都有差异。

  “张首席花了将近20xx年学习德鲁克,效果为什么能体现出来?因为他已经将其消化了,转化成了中国式的管理。假设张首席没有领会老子、庄子、儒家思想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怎么能成其大?”詹先生说,“可是中国很多企业家没有张首席这样的认知,我看到的大部分企业家都是认为德鲁克的理念好,就赶快用,用了以后效果不好,然后归罪于德鲁克。很多人认为学习是重点,其实不是,是认知,认知错了,学习再好也没有用。”

  詹先生认为:“中国更多的企业家是要‘术’,而不是要‘道’,‘术’是工具,‘道’是灵魂。如果把德鲁克的理念当工具来用,就会无用。但海尔是先卖信誉再卖产品,这体现了管理的真正精髓。”

  “从谦卑做起,由感恩出发”

  詹先生最近出版了《德鲁克教你当领导》一书,第一章的题目是:“领导来自谦卑”。

  为什么说“领导来自谦卑”?

  “我们需要从谦卑做起,由感恩出发。”詹先生说,“我们就拿海尔来说,要感恩谁?感恩国家:没有改革开放哪有海尔;感恩顾客:没有顾客哪有海尔;感恩员工,有了员工才有海尔的活力……有了感恩,自然就会谦卑。海尔做家电回收,就是以谦卑的姿态感恩地球和人类。但很多公司不感恩、不谦卑,只顾今天榨取利润,可问题是那些钱刚好明天买棺木,埋葬他自己。所以德鲁克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第一步是先要把自己的企业做好。”

  有人“始终如一”,有人“始终不如一”

  詹先生与德鲁克的师生情缘,可谓是“一面相见、一生追求”。1997年,詹先生前往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德鲁克管理研究中心进修,从此矢志不渝地学习、传播大师的理念。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传播,一些正确的理念没有经过有效传播,很可能就会误导,这会对不起德鲁克。”詹先生说,“第二件事就是乐意跟企业家们分享德鲁克。可惜,交流过程没有想象中的好!”

  “是因为企业家天赋不到、不理解,还是不够投入?”记者问。

  “理解是一方面,更主要是在实践。就是德鲁克说的: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詹先生说,“恰恰张首席最厉害的就是实践!”

  “但是,我看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的企业家很忙碌?”记者问,“这种忙碌不是真正的实践?”

  “用德鲁克的话说:在一个时间里面仅做一件事;实践必须要专注,专注才会去思考。问题是有的企业家在一个时间里做很多件事。”詹先生说,“德鲁克真正的厉害,不是告诉你要做什么,而是告诉你要思考什么。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就会得出精髓所在。张首席可贵的地方,就是坚持目标始终如一,几乎如痴如醉。有的人没法跟他比,始终不如一。”

  知道顾客的“不要”比知道顾客的“要”更重要

  德鲁克有一本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说的是管理者的“有效性”。詹先生也认为:“成功”无法复制,最多只能学习成功者的“有效性”,也就是“做对事情的能力”。

  “有效性是什么?德鲁克说就是做对事。”詹先生说,“但是,有效性必须从顾客的角度去思考。你认为对了,顾客不一定认为对。”

  詹先生接下来的一段话,让人思索良久,他说:“知道顾客的‘不要’比知道顾客的‘要’更重要!但企业统统都是问顾客‘要什么’颜色、款式、功能,但是从来不问你不要什么。比如现在的手机,功能一大堆,但真正用的没几个,顾客说‘我只要有3种基本功能的手机’,企业可能会说‘对不起,我们只有16种功能的手机’。”

  大师95岁逝世,但他从来没有“老”过!

  对德鲁克,记者有一个奇怪的问题,就是: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出生的人,但他的管理思想直到21世纪,互联网普及的年代仍指引着管理领域的革命。

  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的人产生作品就限于一个时期,甚或有的人一辈子就一部作品,就很难再有超越了;而德鲁克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一直到老都有创新思维,他甚至对全球化,互联网将会带来的影响都做了精辟的分析与预见。

  德鲁克的预见能力很惊人:

  ——1942年,德鲁克写道:企业团体将变得与国家一样重要。今天的现实是:世界最大的100个经济体中44个是国家,56个是企业。

  ——1985年,德鲁克告诉花旗集团主席——沃尔特·里斯顿(WalterWriston)柏林墙将要倒下。里斯顿说如果这个预言不是出自德鲁克之口,他一定会认为是无稽之谈。1989年,当柏林墙真的倒下时,德鲁克笑着说:“我不知道它这么快就倒了。”

  ——在1999年,德鲁克在评论互联网的繁荣时说:“获取信息的途径并不是最重要的,组织、企业和每个人如何进行调整变革以应对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商业著作《企业重组》的作者——迈克尔·哈默说德鲁克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之一:“我双手颤抖着翻开他早期的著作,因为我害怕发现他在几十年前就预见了我最新的思想。”

  大师活了95岁,但他从来就没有“老”过!实在是令人钦佩之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