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参加朗读培训,我增长了不少见识,下面是我培训后的收获,和大家分享。
朗读也称颂读,是把静止的文字语言变成活的有声语言,也是通过读者的艺术加工的有声语言活动。
做到把作品清晰地响亮地读出来,绘声绘色,入情入理,朗读者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对于朗读者本身也有很高的要求。
上午通过培训让我们了解到了音节,声母,韵母,声调等基础知识以及读音错误与缺陷的常见类型,比如:癖好,压轴线等词语的读音。
下午冯亮老师给老师们做了精彩的朗读师范,针对老师们的朗读进行了点评,讲解了如何做好朗读。
朗读时,应把握文章的体裁和和背景、语句特点,注重朗读的感情色彩,注意朗读语句时那些字应该重读,那些应该轻读,哪里该停顿,哪里该延长。
做到朗读时句句读得抑扬顿挫,或是振振有力。
在朗读的过程中,不应当看一个字读一个字,而是应当看一句话,通过瞬间的记忆或思维来读这句话,做到“眼先到,脑思考,口读好”。
我们的母语很优美,其原因在于汉语是声调语言,可以有平仄规律,汉语也是单音节语素语言,可以有它的特殊的声韵规律。
所以,朗读各种文章时,要正确地表现各种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人们各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朗读速度。
不能自始自终采用一成不变的速度。
读得快时,要特别注意吐字的清晰,不能为了读得快而含混不清,甚至“吃字”;读得慢时,要特别注意声音的明朗实在,不能因为读得慢而显得疲疲沓沓,松松垮垮。
总之,在掌握朗读的速度时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
在朗读实践的过程中领会朗读的技巧——要“读出韵脚,读出音步,读出意思,读出言语关系,读出意境”。
通过朗读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语文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感,加深并促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朗读本身又是一种创作,朗读者加入了自己的体会,并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朗读因而成为一种极具个性色彩的创作行为,而这正是朗读的魅力所在。
而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能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调,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
朗读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让有效的组织和实施教学,使课堂充满生气,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感知。
它还是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讲究涵咏,讲究体悟。
语文学时不仅要掌握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文情怀、人文精神,提升人的文化修养。
而朗读正是一条通向人类宝贵文化遗产的路,是我们与古今圣贤精神对话的桥梁。
因而在工作中,我会不断实践,不断提高,走进朗读的天地,为自己,也为孩子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